第二课 神权下的自我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神权下的自我,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节的内容,其核心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兴趣的历史背景和性质,掌握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节课的内容神权下的自我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近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史联系密切,且现实意义强,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实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精选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原理进行分析。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体现出的人文主义内涵,性质及意义。
2、目标解析:
(1)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就是要通过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认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知道薄伽丘、但丁、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体现出的人文主义内涵,性质及意义就是要了解它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容易被历史的表象所迷惑,难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进行分析,了解其兴起的必然性,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利益和要求,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其中关键是论从史出。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文艺复兴运动——古典文化的“再生”和人性的启蒙
设计意图:了解掌握文艺复兴运动
师生活动:
问题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⑴政治: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⑵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⑶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与基督教禁欲主张的矛盾)。
⑷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变式问: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是不是一场复古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上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的财力,这就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
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与逐渐成长,是文艺复兴的阶级基础。
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与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条件。(意大利本来就是古代罗马文化的发祥地,而西欧中世纪社会动荡之时拜占廷、阿拉伯保留了一些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意大利一些城市在与他们的联系中,重新得到了古典文化典籍。)
教会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是文艺复兴的直接原因。
问题2:概 况:
⑴发 源 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
⑵表达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⑶性 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⑷旗 帜: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⑸矛 头:基督教神学。
变式问:“文艺复兴”是不是一场复古运动?
问题3、代表人物:
阶段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国 籍
特 点
初期
但丁
《神曲》
意大利
(初期三杰)
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十日谈》
高潮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英国
歌颂仁爱,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变式问1:请概括文艺复兴初期文学三杰是怎样歌颂人性的?
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变式问2: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
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而薄伽丘集中于人的本能方面
例题一: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C)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问题4:你是如何看待文艺复兴运动的?
进步:①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神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推动了当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不足:但由于其过分地推崇人文主义,从而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例题二:文艺复兴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它(A)
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②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③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④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启蒙运动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排除③;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排除④。
问题二: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的“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设计意图:了解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之间的内大联系及反应的时代特征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人”被发现是指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世界”被发现是指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这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它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问题三:说一说宗教改革——与上帝直接对话
设计意图:全面了解宗教改革
师生活动:
材料1 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恶。……但商品经济不声不响地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上帝——金钱。这个新上帝将以其自身的力量迅速改变旧的道德秩序,它逐渐代替了封建特权和以地产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高低和拥有财富多少这一唯一尺度。 材料2 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他们看到教会获得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目的,而是被教士用在追逐尘世的享乐上,因而感到无比愤慨……城市市民也不满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是因为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都窥见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了指导探究1行列中来了。
材料3 罗马教皇向德国出售大量“赎罪券”激起德国各阶层民众愤慨。
材料4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问题1:德国宗教改革的背景?
⑴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⑵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冲破教会的精神垄断和束缚。
⑶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以致于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⑷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直接原因)
问题2:时间地点?公元16世纪,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
问题3: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以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为形式)
问题4:主要思想?
⑴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
⑵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否定教皇的绝对权威;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教随国定等等。
⑶《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
问题5:实 质?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问题6:历史影响?
⑴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⑵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⑶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使人文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开创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
⑷动摇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问题7:路德教与旧教相比的变化?
⑴神职人员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
⑵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否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管者;
⑶废除了修道院制度,坚持教士有结婚的权利;
⑷简化了宗教礼仪,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⑸新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问题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两者的异同及联系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相同点:兴起的背景相同,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而出现;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斗争,尤其是反封建教会;兴起后都迅速扩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都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
①从背景上看,宗教改革还与西欧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关,并且各种社会力量都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教会,这是文艺复兴所不具备的。
②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开展和进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它是一切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从运动的内容、形式及群众基础上看,文艺复兴以反对神权、发展个性即人文主义为核心;宗教改革强调服从,承认神的存在,要求建立新教,即以神学异端为核心。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传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文艺复兴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以各阶层参加为代表的民众运动,宗教改革过程中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德意志农民战争。
④产生的历史作用。文艺复兴运动建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美学理论、哲学体系和科学的学科体系,使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同时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可见,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联系:
①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没有文艺复兴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条道路上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冲击,就不会有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实际行动。
②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它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为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变式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核心是什么?它与宗教神学有何区别?
1、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重视现世生活,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2、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区别: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主义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例题三:观察下图,指出德国首先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C)
A.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D.《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
例题四: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C)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五、目标检测题
1、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场革命指的是( B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运动 D 启蒙运动
2、恩格斯曾经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指( C )
A 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起来
B 它没有将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D 它只是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3、人文主义的内容不包括( D )
A、肯定人的价值 B、提倡现世生活的享乐
C、反对禁欲主义 D、号召消灭专制王权
4、下列哪一种观点有悖于人文主义思想( A )
A 人是罪恶、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B 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C 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D 真心的贵族高贵并非天成,而是后天修成的
5、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最核心的观点是( D )
A、废除修道院制度 B、《圣经》代表的是人的理性
C、反对赎罪 D、信仰得救
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B)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教皇地位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基督教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 的小说《巨人传》中曾描绘道:“ ……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请回答:(1)材料一中“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指的是什么?文艺复兴的斗争对象是否与此相同?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出材料二中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参考答案:(1)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权统治。相同
(2)但丁《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戏剧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
六、本课小结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马丁·路德等人进行的宗教改革是对西欧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批判和否定。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逐渐丰富。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我们应怎样发扬人文精神?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