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人类文明的引擎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的第三节指的是人类文明的引擎,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其核心是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使用及其影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学生已经学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兴起,本节课的内容人类文明的引擎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它是把科学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它还与必修一中的资产阶级革命与必修二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并有对加深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相关知识理解的作用,是本学科的一般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因果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巨大作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了解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掌握两次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2、目标解析:了解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就是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和大致时间;能够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掌握两次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就是指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能运用历史资料,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认识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全面把握工业革命的内涵,可能仅从经济这一角度而不能多角度地对其影响进行分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工业革命的含义,进而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广泛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其中关键是教学中要结合历史背景,以工业革命的发明为依据,分析和整理其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英国棉纺织技术的发明、英国棉纺织技术创新的影响?
设计意图:了解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技术的发明开端的
师生活动:第一问可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或列表梳理知识
第二问让学生阅读教材与资料得出答案
问题二: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了解蒸汽动力产生的必然性
师生活动:合作探究
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变式问:瓦特改良蒸汽机的背景?
背景:⑴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对动力的需要)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人力“珍妮机”
②1771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③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④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⑵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①(法)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②(英)塞维利发明蒸汽泵,无法普及
③纽可门等人研制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
问题三:
材料一:恩格斯说:“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
材料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说一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技术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师生活动:
① 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力”。
②推动工厂的建立,人类跨入“蒸汽时代”。
③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富尔顿制成汽船;1814年(英)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④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例题一:“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长久以来的依赖。”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D)
A.发电机 B.纺纱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问题四:科学家为电气时代的到来做出了贡献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了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总结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1866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研制成了发电机
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发动机
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第一个发电站并形成了电网
影响:推动电力工业和电气设备工业的迅速发展
问题五:两次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设计意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重视科技,正确利用科技。
师生活动:
1、积极:
经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政治: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社会生活:城市兴起,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消极:带来殖民侵略、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
例题二: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欧美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D)
A.可乘内燃机车远游 B.可通过电话预约亲朋好友看电影
C.可乘电车去上班 D.可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医疗诊断
问题六: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如下: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例题三:“随着19世纪的过去,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以建立的工业做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中期,它正在孕育全新的工业。”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D)
A.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达尔文建立起生物进化论
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五、目标检测题
1.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有(C)
A.坐着蒸汽轮船去旅游 B.城市的夜晚因为有了电灯亮如白昼
C.坐在电脑前上网看世界 D.打电话问候远方的亲人
2.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中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C)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 D.各国交往密切
4.下列学术观点与科学家相匹配的是(B)
①“人的结构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②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 ③“物质的辐射能以取小的、不可再分的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④“一切物体皆有引力,而且与各自所含的质量成正比”
A.①达尔文②法拉第③爱因斯坦④牛顿 B.①达尔文②法拉第③普朗克④牛顿
C.①拉马克②牛顿③爱因斯坦④伽利略 D.①拉马克②牛顿③普朗克④伽利略
六、本课小结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的认识体系,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改选环境的方法、途径及技能。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