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打破隔离的坚冰,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八第三节的内容,其核心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艺发展的背景,成就及影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时代背景理解文艺作品的影响价值,认识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的影响。学生在通史中和必修1、2中的接触的相关内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打破隔离的坚冰,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由于它还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比较密切的联系,在本专题中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本学科中地位不重要,是本学科的次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艺发展的背景,成就及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联系必修Ⅰ和必修Ⅱ所学内容,归纳概括这一时期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探究讨论的方法解决。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识记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文学、音乐、美术的成就;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学会欣赏文艺作品,认识其艺术价值。
2、目标检测:
识记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文学、音乐、美术的成就;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学会欣赏文艺作品,认识其艺术价值就是指要通过归纳联系,认识随着世界联系的空前加强,人类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通过讨论,提高分析认识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格方法,帮助学生列举文艺成就,学会分类及概括重点的方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背景、特色、影响;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乐曲和绘画,进行感悟和启示;通过归纳引导谈话等,理解各个民族、地区、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通过学习高尔基、鲁迅、毕加索的作品,培养人文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意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难以联想到相关的时代背景,无法理解作品内容及其反应的时代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时代背景,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运用文艺鉴赏的方法进行理解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据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时间,联系必修Ⅰ和必修Ⅱ所学的内容,归纳概括这一时期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从而培养综合能力
师生活动:
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哪些发明可以缩短世界之间的距离的?对文艺的传播有何影响?从中谈谈你的认识?
问题2: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潮流的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2、政治: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问题二:19世纪初和19世纪中期文学概况?
设计意图:体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师生活动:
问题1:19世纪初和19世纪中期文学流派是什么?
问题2: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文学有何特点?
问题3: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文学有何影响,如何理解?
例题一:《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 (A)
A、罗曼·罗兰 B、海明威 C、德莱塞 D、马克·吐温
例题二:下列哪位文学家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A、罗曼·罗兰 B、海明威 C、德莱塞 D、马克·吐温
例题三:下列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是(D)
A、《太阳照旧升起》 B、《丧钟为谁而鸣》
C、《老人与海》 D、《约翰·克里斯朵夫》
例题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B)
A、《阿Q正传》 B、《狂人日记》 C、《药》 D、《祝福》
问题三、19世纪末,世界音乐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的概况?
设计意图:提高审美,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师生活动:
问题1:19世纪末,世界音乐的发展及其特点?
问题2: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的历史地位、艺术特色与代表作?
⑴历史地位——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人物。
⑵艺术特色——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从德彪西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⑶代表作——交响诗《牧神午后》以及管弘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
问题3:表现主义音乐的特色、代表人物勋伯格的成就及其代表作?
⑴表现主义音乐的特色——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
⑵代表人物勋伯格的成就及其代表作。
勋伯格(1874—1951)是有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调性观念,使自己创作的音乐处于一种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并且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旋律——12音体系,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等。
问题4: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兴起、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⑴兴起与艺术特色。
20世纪初还兴起了新古典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将18世纪的古典主义融进了20世纪的新文化,强调音乐风格的简约和自然。
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就是这一音乐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浪子历程》、《春之祭》等。
问题四、立体派绘画的兴起与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方法,帮助学生列举文艺成就,学会分类及概括重点的方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背景、特色、影响;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乐曲和绘画,进行感悟和启示。
师生活动:
问题1:立体派的艺术特色?
问题2:代表人物及作品?
例题五: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曾经震撼画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画面采用了主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
B、描绘了战争带给格尔尼卡镇居民的伤亡和惊恐
C、这幅画的创作是有感而发
D、这幅画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变式练习:20世纪立体派绘画最著名的代表是(A
A、毕加索 B、米开朗琪罗 C、拉斐尔 D、德彪西
问题五:列表说明这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设计意图:整体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师生活动:
类别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
备注
法
20世纪第一部伟大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美
马克·吐温、欧·亨利、
杰克·伦敦
德莱塞
《嘉莉妹妹》、《 》
与海明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海明威
《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
创立“冰山原则”创作手法
印
泰戈尔
《 》、《新月集》、《飞鸟集》
1913年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日
《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俄(苏联)
《 》、《 》自传三部曲
誉为“ ”
中国
鲁迅
《 》、《阿Q正传》
法
《牧神午后》、《夜曲》、《月光》
奥地利
《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
创出12音体系
俄国
斯特拉文斯基
《浪子历程》、《春之祭》
西班牙
《 》、《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有藤椅的静物》、《 》
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
五、目标检测题
1、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是(A)
A.《约翰·克利斯朵夫》 B.《太阳依旧升起》
C.《永别了,武器》 D.《丧钟为谁而鸣》
2、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是 (B)
A.马克·吐温 B.德莱塞 C.欧·亨利 D.杰克·伦敦
3、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是 (C)
A.章西女王 B.库恩·贝拉 C.泰戈尔 D.提拉克
4、下列哪部作品不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 (A)
A.《吉檀迦利》 B.《雪国》 C.《千只鹤》 D.《伊豆的舞女》
5、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他属于 (A)
A.印象主义音乐 B.古典主义音乐
C. 表现主义音乐 D.新古典主义音乐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
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个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
必然影响到世界其余各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材料二:1913年,泰戈尔凭借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
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
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请回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工业革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解答 工业革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外扩张,寻找广阔的殖民地,企图建立一个世界市场。正是这种扩张,加速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也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渗透与融合。
六、本课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取得共同的发展。
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打破隔离的坚冰,体现出世界文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不断的从隔离到碰撞到打破隔离,走上融合,即不断的走向交流与融合。根据这个趋势,那么20世纪中期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肯定是什么呢?——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就是下一课的内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