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历史选修一 编写人:张敬强 审稿人:于晖
第三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情况: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首先要明确,这些变化是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发生的,是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它展现了进入近代的日本在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发展情况。由于这一课要求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表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特点: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
②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
2.能力目标:
①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②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③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讲日本的1889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比较。并且通过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崛起的一面历史的镜子以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②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四、学情分析:青年人特别是学生对当今的日本有很强的民族情绪,要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给予适当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课前准备:准备好一定的时政资料,以及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一些资料,最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做个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学案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海内外人士热议中国改革开放30年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1978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工业,但现在,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已近千万辆。”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感慨,“这个速度,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根本无法想象。”
教师:就在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不时会传出欧美国家发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叫嚣。
那么中国在崛起后将以怎样的面貌融入世界呢?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一些智慧吧!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日本是以怎样的面目走向世界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提问:明治政府为什么要制订宪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明治维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面对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日本政府有必要进行一些社会改革,并着手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1885伊藤博文出任日本政府的第一任内阁首相,并着手制定宪法。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
提问:这部宪法具有什么突出特点?让学生思考概括,然后指出:《日本帝国宪法》主张“天皇主权论”,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历史上最早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是谁?(英国)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最大的不同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比较后,概括指出: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日本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事实上1890年第一次选举时,全国人口只有1.14%的人具有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财政预算由内阁提出,如被议会否决,政府可直接按上一年预算延长,实际上议会只有赞成政府提出的法律和建议的权力。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3.宪法的影响
1889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它虽然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1.富国强兵
提问: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指出: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加紧分割世界,在亚洲,中国是其主要目标,日本利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抓住机遇加紧推行维新改革,发展资本主义。随着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治维新时建立起来的新式军队“皇军”无论从军事装备还是指挥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都大大增强。明治领袖们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得到实现。
2.民族独立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着改革使日本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开始摆脱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发展道路。20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但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日本,却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加紧对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侵略琉球与朝鲜
对外扩张是明治政府建立之初的既定国策。明治天皇登基之后便昭告臣民,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并迅速引入新的征兵体制,对军队进行近代化的改造,优先强兵的政策使之具有极强的军国主义倾向。日本确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蓝图──“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中国。
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中国台湾。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侵略矛头直指中国,造成了中国边疆危机四伏。台湾战略地位显要,成为美国、法国等列强武力侵犯的重点。明治维新一开始,日本在对外政策上确立了“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地处日本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1879年,日本武力吞并了琉球,设冲绳县。
征服朝鲜是日本对外扩张重要的一步,它不仅是日益发展的日本资本主义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1876年1月派军队侵入江华岛一带,提出侵犯朝鲜主权的要求,2月朝鲜同日本在江华府缔结《朝日修好条规》即江华条约。签定《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大门,后来日本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并得到驻兵权,使朝鲜沦为其保护国,直到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2.侵略中国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来说明日本的野蛮侵略,同时,结合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说明日本侵略中国的意图和产生的影响。1894年,明治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从中国手中夺走台湾、澎湖等岛屿。甲午战后日本积极参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在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与此同时由于明治维新主要是在中下级武士的领导之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这使得日本在刚刚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之后不久就走上了侵略别国的道路。而且在称霸亚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五)发下一节导学案、布置预习。
日本崛起,而此时的中国——日本的西邻——大清帝国又发生了什么养的变动呢?
九、板书设计: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2.宪法的主要内容
3.宪法的影响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1.富国强兵
2.民族独立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侵略朝鲜
2.侵略中国
十、教学反思:(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领历史思维。)
有一个岛国,100多年前的一个维新不但让它产业发展,更走上了一条强兵、富国、再强兵、再富国的军国道路,有一天它发现由于自己以兵为基本国策霸占来的土地居然延伸到了大陆,达到了2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国土地的百分之八十,而又有一天,它终于发现这不过是一场太平洋上的黄粱梦。日本,近一百多年的军国毒瘤是如何在这个国家生成、发育、恶性膨胀及至自取灭亡的。试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轨迹来论述这一问题。
思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要抓住“强兵、富国、再强兵、再富国的军国道路”来论述,甲午战争获胜,强兵先于富国的政策深入人心。战争之后,日本不仅捞取了2亿3千万两的战争赔款,得到了垂涎已久的台湾,而且取得了实现其“利益线”最为重要的跳板——朝鲜;1904年的日俄战争,使日本的势力很快延伸到整个辽东半岛。到1914年出兵占山东,1932年炮制了伪满洲国,日本侵略逐渐向大陆延伸到;从 1937年7月1日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给中国及至亚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的军国主义体系达到最为疯狂的时期,直至1945年。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当以警惕。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历史选修一 编写人:张敬强 审稿人:于晖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2.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二、预习内容:知识梳理
1、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是什么?
(2)宪法的主要内容?
(3)意义何在?
2、崛起为东方强国表现在哪些方面?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过程是怎样的?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2.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二、学习过程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
(2)
时间:
内容:
影响:
2、制定:1882伊藤博文等人遍访欧美各国考察欧美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最终选中了普鲁士宪法作为范本,认为普鲁士宪法最合日本国情,并吸取了俾斯麦关于把宪法变成专制统治外衣的经验,1889年2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
3、内容:
对象
职 权
特 点
天皇
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等权力;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赦令”
国民
权力受限,但使人民获得一些基本权利
议会
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纳税人选举产生,有权批准财政预算。议会权力有限,但可参与制定法律。
内阁
行政机关
枢密院
是国家的元老重臣,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4、特点: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5、影响: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1、有利条件:
(1)国际:
(2)国内:
2、表现:
(1)经济上:
(2)军事上:
(3)对外关系上: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对外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
(1)明治政权成立之初:
(2)明治维新后:(参见教材中的引言)
(3)“大陆政策”,它确定了日本侵略的五个步骤:
2、对外扩张的表现:
(1)对朝鲜的侵略:
①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内容:朝日建交,否定中朝宗属关系,向日本开放釜山等通商口岸;日本获得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特权。
影响:日本首先打开了朝鲜的门户,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得到了在朝鲜的驻兵权,使朝鲜由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2)对中国的侵略:
①1879年吞并琉球,并改名为冲绳县;
②侵略台湾:1874年,日本借口有遇海难的琉球水手在台湾被杀,派军侵入台湾,遭台湾人民英勇抵抗;
1895年,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两亿多两白银的赔款。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日军占了八国联军总人数的大部分。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的变化及对日本的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政治体制、增强了国力,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提高了国际地位,与此同时,日本也加紧对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
四、当堂检测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课后练习与提高
日本1889年日本宪法的宪法最突出特点是:( )
A、天皇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B、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带有神权色彩
C、内阁对天皇负责 D、内阁对议会负责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一一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结合改革者在改革前和实施当中的措施,谈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附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
1、(1)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议会”的设置;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3)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有利于日本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巩固日本近代天皇制
2、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废除不平等条约。
3、侵略朝鲜: 签订《江华条约》
侵占琉球
侵略台湾
侵略中国 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课内探究学案
一、1、背景:
(1)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
(2)中小地主和中小资产阶级:发动“自由民权运动”
时间:19世纪七八十年代
内容: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
影响:运动范围遍及全国,推动明治领导人进行政治改革。
3、内容:
对象
职 权
特 点
天皇
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等权力;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赦令”
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的权力;
国民
即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权力受限,但使人民获得一些基本权利
议会
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纳税人选举产生,有权批准财政预算。议会权力有限,但可参与制定法律。
贵族院是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而众议院无独立的立法权。
内阁
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需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他们有权直接上奏天皇,这使军部可以独霸这一职,也可采取必要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这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行政机关
枢密院
是国家的元老重臣,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天皇的最高顾问,也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5、(1)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确立了天皇专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二、1、(1)国际: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忙于侵略分割中国;
(2)国内: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紧推行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2、(1)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2)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3)对外关系上,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三、1、(1)明治政权成立之初,天皇就宣称“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2)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壮大,侵略野心迅速膨胀,很快走上了侵略亚洲邻国的道路。(参见教材中的引言)
(3)“大陆政策”,它确定了日本侵略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步征服世界。
四、当堂检测: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
2、答案要点:
(1)目的:维护皇权; 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2)日本:改革前,通过“武装倒幕”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过程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改革成果。
俄国:改革前,沙皇借用舆论的力量化解贵族地主的阻力;改革中,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旧势力的不满情绪。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