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一中 马光安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合作探究】1:解密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小结: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师生归纳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合作探究】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合作探究】3:变法的历史局限: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三)反思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四、板书设计
1:解密商鞅之死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 (2)特点 (3)意义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临清一中 马光安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富国强兵的秦国,初步了解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及经过;尝试归纳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预习内容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了解: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及经过
3、理解:秦国商鞅变法对现代改革的启示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学习过程:
(一)商鞅之死
探究问题: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结果如何?
(二)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探究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探究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探究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三)【探究问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四)精讲点拨
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五)反思总结: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六)当堂检测
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秦孝公的支持 D、人民大力拥护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C、实行连坐法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下列对商鞅变法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5、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6、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
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学案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课内探究学案
(一)【探究答案】
原因: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二)【探究答案】
(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
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
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
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忠,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人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探究答案】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五)反思总结: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2)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六)当堂检测
1、 B
2、(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C 3、D 4、B 5、B
6、答案:⑴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⑵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⑶倾邻国而雄诸侯。
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国强兵奠定基础。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