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历史 编写人:王延庆 审稿人:于晖 第三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 (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4)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利用图表及图片资料比较隋唐科举制与北宋科举制的异同,以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泊船瓜洲》中的诗句,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1:王安石。 师:对。除了文学方面的贡献以外,他还有哪些显赫成就? 生2:他领导了变法运动。 师:对。北宋中期,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1: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起用的标志是什么?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 (1).原因: 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宋仁宗对王安石的《言事书》不感冒,那么是什么力量打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呢? 王安石的变法设想:《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上书《言事书》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王安石上书《言事书》,(一)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二)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三)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四)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五)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六)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设想和决心;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改革的决心 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宋神宗很赞赏他的主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探究2:王安石变法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其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分组探究: 分三大组分别探究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的目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一) 富国之法——以理财为主,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展示空白表格: 措施 内 容 作 用                          请第一大组的同学完成 措施 内 容 作 用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还本付息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保证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免役法 (募役法) 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 减轻差役负担,保证农时和农业劳动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地主官僚特权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一定程度抑制隐瞒和兼并土地的现象,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补充概括并强调其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二)强兵之法----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探究3: 王安石为什么要采取强兵之举? 多媒体展示图片:神臂弓,宋代火剑,宋代习武图 思考:上面几组图中反映了北宋军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办法提高国家的军事力量? 师生互动: 武器装备先进,军队战斗力增强.那么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办法?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第二大组的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措施 内 容 作 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补充归纳: 以上措施的实行,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减少官府负担。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 (三)取士之法---为变法服务 提问: 取士之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三大组的同学进行概括,然后教师补充: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改革科举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 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充实了改革派的力量.  整顿太学 重编教科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设新学科   惟才用人 择优录用,打破按资升迁成规,克服 “恩荫” 弊病   探究4:王安石实施取士之法的目的何在?他提出什么样的用人原则?结合当今的教育改革谈谈有哪些可以借鉴和肯定的? 目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巩固封建国家。 原则:惟才用人 借鉴: 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明经诸科取消华而不实的诗赋考察学生是否理解领悟经义 2、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考时务策,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3、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取消富贵豪门子弟的特权。 (三)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导学案)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板书设计 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2.标志: 二、变法的主要措施 (一)富国之法——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目的: 2、措施: (1)青苗法: (2)农田水利法: (3)募役法: (4)市易法: (5)方田均税法: (6)均输法: 3、历史作用: (二)强兵之法 1、目的: 2、措施: (1)保甲法: (2)保马法: (3)将兵法: (4)设军器监: 3、作用: (三)取士之法---为变法服务 1、目的: 2、措施: 3、作用: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历史 编写人:王延庆 审稿人:于晖 第四单元第二节《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预习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以及变法主要措施、目的。 二、预习内容 1、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起用的标志是什么?起用王安石的目的? 2、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内容及作用。 措施 内容 作用   理财 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措施、内容及作用。 措施 内容 作用   军事 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取士措施、内容及作用。 教育措施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理解: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各项变法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3.运用:通过课本的图片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三、学习过程: (一)起用王安石 探究问题: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变法的主要措施 探究问题1: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民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请回答:王安石认为,在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重要,为什么? 探究问题2: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探究问题3: 阅读P53【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探究问题4: 材料一:①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则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②材料二:教材第54页两幅图: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图左: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图右: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单独隔开。 探究与分析: ①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① 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问题?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为了培养人才还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三)精讲点拨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目的: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②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③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2)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②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四)反思总结 从背景(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目的(根本、直接目的)、性质(实质)、动力(支持者)、对象(针对哪部分人的利益)及结局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 1、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 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致务中投卖,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挡物力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阉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声来说是为了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2、王安石认为,为了使农民从事生产,必须 ①抑制兼并 ②减轻农民徭役 ③耕敛时节给农民补助 ④兴修水利 ⑤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互相监督、检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⑤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与防范,而不是为了使农民从事生产。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慕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是整个变法中的核心措施,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重点掌握理财的主要措施,尤其是青苗法、慕役法等内容及影响。从考查的题型上看主要是选择题,也出现过材料题。 4、王安石变法中强兵之法包括 ①奖励军功 ②保甲法 ③保马法 ④将兵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王安石的强兵之法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点,主要掌握其主要措施以及实施的效果,结合当时北宋社会积弱的现实理解掌握其内容和影响。①是商鞅变法中的内容。 5、“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材料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恩荫制 C、世卿世禄制 D、贡举制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习武图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学案 1、原因: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起用王安石的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内容及作用。 措施 内容 作用   理财 措施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积 贫 局 面 的 改 善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抑制豪强兼并,促进生产发展    募役法 以钱代役 减轻人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易法 设市易务稳定市场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收税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均输法 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措施、内容及作用。 措施 内容 作用   军事 措施 保甲法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积弱局面的改善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提高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提高了武器的质量   4、王安石变法的取士措施、内容及作用。 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 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选拔了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为变法制造舆论 使许多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整理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    惟才用人 提拔有志于改革的官员    二、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问题1: 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过少,也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徭役害农。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探究问题2: 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探究问题3: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探究问题4: 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恩荫制度; 反映的共同问题: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必要性 科举制度的改革: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 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教育的改革: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影响: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四)反思总结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五)当堂检测 1、B 2、D 3、【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B 3 、B 4、C 5、B 6、(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