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一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
图一 图二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3.《天仙配》中唱道:“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比翼双飞在人间。”生动地描绘出一番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景象,这种生活的特征是( )
A.一夫一妻制 B.自给自足
C.土地平均分配 D.男女平等
4.中国古代农业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营方式是 ( )
A.个体小农经营 B.地主庄园经营
C.农场经营 D.官府经营
5.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
图一 图二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
6.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7.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中所示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
8.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 )
A.东汉 B.北宋 C.明朝 D.唐朝
9.厚葬是古代的陋习之一,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陵墓如果被发掘,其大量的随葬品中将不会出现 ( )
A.坚致如雪的白瓷 B.精雕细琢的玉器
C.图案精美的丝绸 D.熠熠生辉的青铜宝剑
10.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 )
①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②皇室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③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 ④皇室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喜爱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他首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欧冶子可能生活于 ( )
A.春秋战国 B.西周
C.秦汉 D.隋唐
12.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 据中国文物网信息: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6亿人民币欲收购。
船上发现的青花人物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8分)
(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4分)
答 案
1.A 2.D 3.B 4.A 5.C 6.B 7.C 8.D 9.A 10.D 11.A 12.D
13.(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1:“原工业化”。特征: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阶段2:工业革命(工业化)。特征: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14.(1)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2)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工具再到铁农具的演变。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
(3)青瓷、白瓷、青花瓷、斗彩瓷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