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案(人民版必修3)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共领导中国人民80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新要求。
?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二、难点: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熟悉的歌曲,动人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邓小平同志深情的怀念和祝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
〖讲授新课〗
『邓小平生平介绍』
1904年生于四川广安,原名邓希贤。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从事多种职业,历练人生。同期加入共产党,前往中山大学学习。
1927初归国,中央派往西北冯玉祥处做政治工作。
1927,四一二政变后,改为邓小平。
1929年在广西百色领导农民运动,改名邓斌。
1931年到江西瑞金,任三县书记。
1933年,由于毛泽东受排挤被解除党内职务。后被王稼祥任命为政治局秘书,是为一落一起。
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与刘伯承共事13年。
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52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6年八大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文革被打倒。
1973年,周恩来推荐复出。是为二落二起。
1976年再次被打倒。
1978年复出,是为三落三起
1984年,小平,你好!
1989年,六四风波。
1992年,南方谈话。
1997年2月19日,逝于北京,享年93岁!
?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初步形成: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背景及标志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P68学习思考:为什么毛泽东、邓小平都特别强调“实事求是”?
(二)讲解
1、初步形成背景:
⑴“文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⑵“左”倾错误的继续,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两个凡是”(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左倾错误与教条主义)的指导方针的提出;“左”倾和个人崇拜的束缚。
⑶邓小平的指导——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标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意义:这是“文革”结束后,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导报告。
2、正式形成: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⑴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⑵内容: 工作重心; 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⑶意义:①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②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发展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分析九十年代国内国际形势
2、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3、简述基本内容
4、邓小平理论是如何逐步深化的?
5、P68学习思考:为什么说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关键时期?
(二)讲解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特点: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3、基本内容:①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一国两制”的理论;⑤工作重点
4. 邓小平理论的深化
⑴ “南方谈话”
A、内容:本质,关系,标准
B、意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⑵中共“十四大”(1992.10)
A、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⑶中共“十五大”(1997.9)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
?
二、“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分析“三个代表”提出的背景。
2、简述“三个代表”的提出及内容。
3、“三个代表”的地位是什么?
4、“三个代表”提出的意义。
(二)讲解
1、背景:⑴国际形势 ⑵国内发展 ⑶面临问题
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及其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2、提出:
⑴含义、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⑵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3.地位:十六大,写入党章
4、意义:
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活动探究]
1、中共“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据此回答:
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确立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1942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②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
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③“三个代表”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确定。
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⑵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于这三大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用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探究2、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⑴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⑵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⑶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调查研究等方法。第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
?
三、[知识延伸]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第一次: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的革命道路。
②第二次: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③第三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小结〗
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酝酿――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宣言书——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后》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理论提出——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基本形成——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成熟并形成体系—— “南方谈话”
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2中共十四大
写入党章—— 1997中共十五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