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
专题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共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建国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建国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来源:学科网]
2.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
(1)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祖国统一实践相结合的三次理论发展
1.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丰富发展。
(2)这一理论来源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革命斗争实践,它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1)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重大发展。
(2)这一理论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3)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3.祖国统一之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统一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发展创新。
(2)这一理论依据我国国情(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并成功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也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
(3)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大题抢分的秘诀
同一个设问,不同的考生回答,答案不会完全相同,做到以下几方面,不同的文字表述,但会同样得到高分。
(1)书写要规范:尽量认真书写,保证阅卷老师能够看清所写内容,坚决杜绝潦草,书写潦草是对自己的最大的不负责任。此外字尽量要大一点,杜绝错别字。
(2)序号化、提示化、段落化:平时考试中,大家担心答不到得分点上,所以写了大量的文字。应该说,多答是应当提倡的,但是要由三个基本的保障:一是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无法完成题目和分析题目;二是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卷面极乱,“淹没了”关键信息;三是我们所提倡的是“得分点”要多但不是在一个点后面补充大量的解释性文字。为确保卷面整洁,提倡大家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做到以上“三化”。
(3)语言表述学科化、准确化:大家要明确,高考阅卷采用“按点得分”原则,即有相关得分点给分,所以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应当用相关的学科语言答题。
实例点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届次
时间
届次
时间
第三届全国人大
1965.2
第三届全国政协
1959.4
第四届全国人大
1975.1
第四届全国政协
1964.12
第五届全国人大
1978.2
第五届全国政协
1978.2
第六届全国人大
1983.6
第六届全国政协
1983.6
第七届全国人大
1988.3
第七届全国政协
1988.3
第八届全国人大
1993.3
第八届全国政协
1993.3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 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宣告了人民公社历史的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规定具体化;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三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层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考生甲
考生乙
点批 综合比较可看出,尽管两份答卷语言表述、答案要点不尽相同,但都应是高得分卷。以下几点值得借鉴:[来源:学#科#网Z#X#X#K]
(1)审题:较细较准,在设问层次、考题题眼、关键词语等方面把握准确。
(2)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较强;答题不是拘泥于教材,而是立足于材料信息,逐条概括。
(3)学科语言表述较到位;知道准确运用学科术语表达,而不是凭空想当然。
(4)卷面书写较规范:做到了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
规范答案
(1)成就:①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②修订完善了宪法;③发展完善了立法体制。
趋势: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健全,逐步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
(2)变化:由人民公社体制转向村民自治委员会。
成就:①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确立。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③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不断丰富。
这一成就能够说明: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