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 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 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政治前提: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基础: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3)方针指导:1953年中共中央在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4)客观条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标志: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关键点拨 我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1)农业方面:1953年,试办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热潮。 思维拓展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这一形式的好处在于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并充分照顾到农民的困难和要求。国家通过这一方式顺利解决了农村的所有制问题。 (2)手工业方面:1953年,从______方面入手,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后通过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先后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社会主义改造的本质含义:通过和平手段,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4.意义:社会主义______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 (1)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____________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曲折 (1)表现: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________”运动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____________运动。 (2)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3.成就:1960年,八字方针——“______、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1956~1966年,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动乱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国民经济损失约________亿元。 归纳总结 1956~1976年正确的探索、失误的探索及启示[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题1 实施的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间的关系。 (4)从国际形势看,朝鲜战争于1953年7月结束,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主题2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史料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要求编制计划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基础上,要突出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尖锐而形象地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本史料充分表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 (1)计划纲要指示中的“边打”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 (2)《人民日报》社论的强调,表明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 (3)毛泽东的形象化言论表明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近代重工业极端的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主题3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特点及其实质 (1)成就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主题1 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实质 (1)必要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主题2 三大改造的意义 史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史料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主题3 图解三大改造     “大跃进”运动的失误 “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 。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史料一 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本图片史料反映了浮夸风盛行。 史料二 诗歌:《两只巨手提江河》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 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本史料反映了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史料三 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 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 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本史料反映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题1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 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主题2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消极影响 史论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史料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明确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实行“以供给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推行“组织军事化 ”、“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在轰轰烈烈地办了一两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很快走向反面,“干不干,三餐饭”“出工不出力”,许多人坐起了“共产主义大船”。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负面影响,从生产力上看,人民公社制度除在大规模上调动人力、物力进行生产外,从总体来看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脱离社会实际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    1956~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及其启示 主题1 失误与挫折 项目 背景或原因 内容 结果  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大跃进” 运动 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争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来源:Zxxk.Com]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环境  人民公社 化运动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提倡“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惨重,出现国民经济的大劫难  主题2 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3)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来源:学科网ZXXK] (5)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例1 (2011·福建高考)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区分选项基本概念。近代经济形态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代表旧中国历届政府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另一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针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成分提出排除外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当时应该是单一的公有制;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是组成之一而不是指整体。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例2 (2011·海南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的关键是据题干准确定位时空,进一步迁移所学知识。时间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空间信息:“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全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例3 (2011·全国新课标高考)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把基本史实置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来认识。题干时间信息: “1962年”,当时正是经过落实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初现成效时期,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例4 (2011· 广东高考)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 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抓住图片上的时间信息(1958 11),克服望文生义(见到卫星二字误以为是“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高指标而出现“浮夸风”、放“卫星”现象。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经济成分、“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能力立意上注重基本概念的比较、基础知识的迁移、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毛泽东讲话最有可能发表于 (  ) A.1951年 B.1955年 C.1958年 D.1966年 题点 新时期建设应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到,……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做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忽视了现实条件和可能 C.其精神贯彻执行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D.表明党中央在三年困难情况下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心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社会主义改造 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题点 核心概念——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4.“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经济建设应崇尚科学精神,力避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5.阅读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造成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粮食产量  ①糖料产量 ②油料产量 ③棉花产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行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解读材料 6.在1962年3月7日,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痛痛快快地下来’。”周恩来高兴地插话说:可以写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当时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如何 (  ) A.顺利完成三大改造 B.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C.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纠正大炼钢铁运动的破坏作用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  )  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  庆祝公私合营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3.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中,唯一正确的是 (  ) A.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B.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C.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D.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4.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6.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7.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8.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后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 (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9.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0.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 A.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 11.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12.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生产、生活资料 数量  耕地(亩) 6.98  牛(头) 0.32  猪(只) 0.58  犁(张) 0.62  水车(架) 0.16  房屋(间) 3.9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未组织户人均收入 955   临时互助组 1 126 17.9%  常年互助组 1 295 35.6%  农业生产合作社 1 401 46.70%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材料三 从1949年至1953年,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4 938万亩增长为189 955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1 320万吨增加为16 685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5分) (3)概述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9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来源:学。科。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10分) (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5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3)过渡时期总路线 3.工业体系 二、1.工业化 2.(2)供销 4.计划 三、1.(1)人民 2.(1)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3.调整 4.5000 命题探究 1.B 2.D 3.A 4.A 5.C 6.D  课时规范训练 1.A 2.C 3.A 4.D 5.C  6.C 7.D 8.C 9.D 10.C  11.C 12.C  13.(1)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不利条件:生产工具不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如犁和耕牛的户均占有率较低)。 (2)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 (3)新中国成立,农民政治上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形式,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能力。 14.(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