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考 纲] 1.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2.文学成就。3.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课 标] 1.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3.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汉字与书法 1.汉字发展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成熟 (3)统一: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将统一的______作为官方规范字体,后来又以书写简便的______作为新的字体。 2.书艺历程 (1)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士人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主要历程 二、笔墨丹青 1.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魏晋 (1)绘画特点:以凸显个性的文人画成就最高。 (2)代表人物:顾恺之,其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 4.唐代:代表人物:________,其作品被誉为“吴带当风”。 5.宋代 (1)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追求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______。 (2)风俗画即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__________》。 6.明清:绘画风格奇特,个性化、多样化、实用性、生活化,如小说中的木刻版画。百姓画的生活化、实用化,如年画、剪纸画。 方法点拨 绘画艺术的发展有其内在的继承性和规律性,而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变化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绘画的发展方向。这样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能感受到其中独特的时代气息。 三、诗歌与小说 1.《诗经》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______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 (3)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其__________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楚辞 (1)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造出的新体诗歌,代表作品是《______》。 (2)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__________的先河,“骚体”与“风”合称“风骚”。 3.汉赋 (1)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赋应运而生。 (2)特点: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新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4.唐诗 (1)背景 (2)代表 思维升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诗的繁荣是由当时大唐帝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稳定等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不同阶段的唐诗,其风格和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反映了唐朝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 5.宋词 (1)起源:词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传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 (2)时代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井生活丰富;面对两宋之交天下分裂、战乱频仍的现实,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3)代表 6.元曲 (1)兴起: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 (2)内容:抒发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的愁闷情怀;自嘲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来源:学§科§网] 7.明清小说 (1)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________》。 (2)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来源:学科网ZXXK] ?3?“三言”和“二拍” (4)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5)地位: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又一瑰宝。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四、梨园春秋 1.戏曲的起源 (1)萌芽: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先民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 (2)演化 (3)完备 2.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2)昆曲 3.“国粹”京剧 (1)产生背景 (2)形成:______年间,在徽戏、湖北汉调基础上,兼收其它剧种的优点,在北京形成了京剧,并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 (3)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____________”。 方法点拨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分析某一时期文化是否繁荣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发展。(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因素。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 主题1 五种主要字体及演变的总趋势 字体[来源:学|科|网] 特点 发展时期 总趋势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 创始于秦代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隶书[来源:学科网ZXXK]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来源:学科网]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楷书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形成于汉末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始于东汉,西晋盛行   主题2 中国画的类型及时代变迁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中国画的类型及特征 ①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②山水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精粹。 ③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2)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①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②唐朝: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③两宋: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④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主题3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特点 角度 特点  演变背景 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画家素养 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最为突出  绘画风格 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  绘画功能 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主题4 作为中国画重要艺术形式的文人画所具有的特点 (1)追求抒情写意风格,注重诗意,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2)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3)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对民族性格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4)时代变迁对文人画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史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化又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史料  图一 张旭的 图二   图三  字贴 《清明上河图》 《红楼梦》图片  结合三幅图片作品产生的时代,欣赏其风格和内涵,可得到如下认识: (1)张旭是草书圣手,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其书法体现了盛唐时期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2)《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3)明清时期社会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其中《红楼梦》就是清代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例1 (2011· 安徽高考)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一是知道苏轼生活的时代,二是理解图片绘画的风格和题干引句的涵义。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借诗画以泄仕途几遭贬谪愤懑不平之气,属于文人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 例2 (2011· 福建高考)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把握京剧形成的时间及具有中国戏曲之祖称谓的剧种。具有中国戏曲之祖称谓的是昆曲;京剧形成于清朝;京剧北京化是在乾隆年间;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风靡全国。京剧被公认为“国粹”。 例3 (2010·福建高考)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 平假名 ぬ い う え お か き く け こ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根据古代书法字体的理解和认识,可知表中的日文写法是仿自草书。怀素最擅长的是草书。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是绘画成就方面的文人画、戏曲艺术方面的昆曲和京剧,至于文学方面的成就一般很少命题。能力立意上注重考查文化成就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同光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由此可见,在这幅名画中你看不到的角色是 (  )    A      B      C       D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书法艺术的演变 2.迎新年书画展览馆里,韩老师指着其中一幅作品对他的学生说:“这类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韩老师所说的是哪一字体 (  )  A     B      C     D 题点 核心概念——文人画 3.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是 (  )  A     B    C      D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新价值观——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4.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关于《诗经》与楚辞的文学风格 5.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国风,代表作为《诗经》,充满着①精神;骚指《离骚》,代表作为楚辞,充满着②气息。上述两序号处应填充 (  )  A.①浪漫主义 ②现实主义 B.①现实主义 ②浪漫主义 C.①浪漫主义 ②浪漫主义 D.①现实主义 ②现实主义 题点 关于京剧艺术的成因 6.徽班进京,首先“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这最能说明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  )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四大徽班,“各擅胜场” C.行当齐全,文武兼重 D.题材广阔,形式多样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秦始皇统一全国推行“书同文字”,其统一的字体是 (  ) A.金文 B.籀文 C.小篆 D.隶书 2.下列对“颜体”书法的贴切评价是 (  ) A.“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C.“端庄浑厚,刚正坚毅” D.“遒劲森严,方折峻丽” 3.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  ) A.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 B.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C.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D.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4.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其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  ) A.社会动荡引发人们对两汉儒学进行反省 B.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伴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D.士人群体的出现 5.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了黄慎的绘画属于 (  ) A.山水画 B.写意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 6.明清时期,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较流行,这说明 (  ) A.社会需要小说,剧本读来更有趣 B.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C.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形式表现,从而使绘画极具生活实用性 D.刻画坊用木刻版画作为文学读物的插图 7.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兴于明、盛于清,是中国年画的代表之一。年画的主要特点是 (  ) ①雅俗共赏 ②色彩艳丽 ③实用性强 ④神秘古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片段,该作品属于 (  ) A.先秦时期的民歌 B.战国时期的楚辞 C.词藻华丽的汉赋 D.讲求规范的唐诗 9.“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  ) A.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慨 B.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C.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10.唐代的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侧面和角度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原因是 (  )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科举考试的实行 C.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1.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  )  A.生 B.旦 C.净 D.丑 12.乾隆时期,北京百姓“厌听吴骚,闻歌昆曲(宫廷垄断的剧种),辄哄然散去”。徽班进京之初,只应内廷供奉,和外界接触较少。道光年间开始对外演出,有了和其它剧种频繁交融的机会。在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京剧的发展历程说明 (  ) ①宫廷的支持是其繁荣的根本原因 ②京剧的发展应该坚持走大众艺术的道路 ③没有兼收并蓄,京剧的发展就没有生命力 ④京剧的繁荣经历了几代艺术家的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脉相承的汉字,以汉字“车”的字体演变为例  材料二 赏析下边的两幅图片  请回答: (1)请你从汉字“车”字的变化中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6分) (2)图一和图二各属于哪种绘画艺术形式?它们形成的各自原因是什么?(6分) (3)图二绘画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绘画艺术怎样的发展趋势?(8分) 14.阅读下列表格: 文学 戏曲 书法 绘画  先秦 中国成熟诗 歌形成 专业艺人 优伶出现  以人物肖 像画为主  秦汉 赋最为盛行  出现草书、 行书、楷书 门类丰富  魏晋南 北朝 文人诗歌 创作活跃  书法艺术进 入自觉阶段 ③  隋唐 古典诗歌创 作黄金时代   中国绘画 一大高峰  宋元 ① 杂剧兴盛  风俗画 流行  明清 小说蓬 勃发展 ②  文人画成 就最突出  (1)表格中的①②③分别应填什么?(6分) (2)概括汉字从起源到秦统一的演变历程,指出“书同文字”的背景和意义。(6分) (3)元杂剧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繁荣起来的?(4分) (4)明清小说有哪些突出成就?试举例加以说明。(4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2)甲骨文 (3)小篆 隶书 2.(2)②自觉 ③怀素 欧阳询 ⑤平民化 二、4.吴道子 5.(1)意境 (2)清明上河图 三、1.(2)风 (3)现实主义 2.(1)离骚 (2)浪漫风格 4.(2)①浪漫主义 ②现实主义 5.(3)①辛弃疾 7.(1)金瓶梅 四、2.(1)②成熟 3.(2)乾隆 (3)国粹 命题探究 1.B 2.B 3.A 4.C 5.B 6.A  课时规范训练 1.C 2.C 3.C 4.B 5.B  6.C 7.C 8.A 9.B 10.A  11.B 12.B  13.(1)规律:由复杂到简单,由具体到抽象,由不规则到规则。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2)图一属于文人画,图二属于年画。图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进入宋朝之后,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兴起。图二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 (3)绘画艺术逐渐由贵族文人独有的享受转向大众化、通俗化和实用化。 14.(1)①宋词创作进入鼎盛阶段,元代散曲创作进入高潮时期。②京剧兴起,并且日益成熟。③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兴起,并提出绘画理论。 (2)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背景: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造成混乱,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②秦统一后,为加强政治统一的需要。 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①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 (4)特点及举例:①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三言”、“二拍”。②明清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朽,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出现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天星教育网(www.zxxk.com) 版权所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