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之、州县两机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让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方法】
1.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 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有限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3.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采用表格法教学,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特点:汉承秦制
中外朝制度和尚书台的出现
中外朝制度:⑴西汉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⑵汉武帝起用布衣卫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
尚书台制度: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
演变趋势:大权由皇帝总揽
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与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州郡县三级制的形成: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三省制的形成与发展:⑴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⑵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三省的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办法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唐朝三省制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⑴州县两级制:隋初,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⑵道的出现: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⑶道州县三级制的形成:唐肃宗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唐朝中后期,随着节度使数量增多与权力增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二府三司分权
目的: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加强皇权。
措施:⑴二府分权: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⑵分割宰相权力:①分割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②分割宰相财权,设三司使。
结果: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
地方任用文官:⑴其目的: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⑵措施: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
路州县三级制: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元
中央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背景:综合蒙汉政治制度
措施: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特点及影响: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
行省制度的形成
概念: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内容: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无不领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⑴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⑵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官吏,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厉害,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郡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趋势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强化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热点试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3.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试从唐朝吏部选官考试的标准,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5.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6.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问题展开。在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利的不断加强。在我国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实行的各项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