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一专题p12至p16 二.思考题目: 1.我国古代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制度为之服务? 2.围绕君主专制政体有哪两对基本矛盾?汉唐及宋代统治者力图通过哪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三.自主解答: 1.简述我国古代选官用人有基本制度. 2.简述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相信同学们看过许多古妆戏,特别是许多涉及古代帝王的古妆戏.不知你发现没有:君臣在朝堂上议政的时候,皇帝为什么坐北面南,高高在上;大臣在汉代可以在君主面前坐而议政,到了唐宋时候基本是在君主面前站而议政,到了明清时候则基本上是跪而议政,皇帝在朝堂之上杖责(杀)时有发生,特别是清代大臣不敢直视皇帝,多葡伏在地听取其旨意。这些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的什么特点和发展趋势呢?另外古代王朝中后期政治生活中为什么经常出现的大臣、 外戚、 宦官专权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不是偶发而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二.探索生趣 主题一."法令出一"(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天下独尊,集权(行政司法军权等)于一身 2.决策具独断性,随意性,是典型的个人政治(人治) 3.君臣关系是主仆(奴)关系 探究1.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于何人?又是什么时候走到历史尽头?有关专制帝王的规定你还了解哪些?(提示:产生方式,服饰,称谓等)这些规定的实质是什么? 主题二.君权和相权(基本矛盾之一) 1.丞相制度的特点: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与皇权专制有矛盾. 2.汉唐及宋元统治者解决相权威的措施 朝代 主要措施 评价  汉朝(汉武帝)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②设中朝(内朝)与外朝相对 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巩固皇权专制. 积极:宰相集体辅政有利提高行政效率和弥补因政事繁多而宰相的能力和精力不足的缺陷.  唐朝 [Z§X§X§K]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和政事堂会议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工(政事堂),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的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 基本沿袭宋制   探究2.你认为汉唐宋元统治者解决相权威的措施中最基本的共同做法是什么? (提示:增设机构分割相权;增加宰相人数;集体辅助政) 主题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朝代 主要措施 评价  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监御史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质上是服务君主专制制度的,是帝王的工具和耳目作用有限.  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十三个监察区也称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对地方控制   唐朝 御史台   北宋 提点刑狱司   元朝 御史台;明清两代的都察院   探究3.从历代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主题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此制度也是我国后来姓氏的来源之一:如司马,仓氏和庾姓等) 2、察举制:汉武帝创立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探究4.如何科学客观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d.科举制后来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影响.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主题五: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秦汉: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后来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2.唐宋:三级行政(道、州、县;或路、州、县) 3.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1)特点: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创立行省制);②建立了中央政府部分地区直接管理制度(中书省直辖“腹里”;宣政院管辖藏区) (2)关于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总结固趣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总特点(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3)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作用和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中期)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国家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这些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又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2.本课知识表解: 中央官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汉朝 - 巩固 ①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州刺史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隋唐 - 完善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道、州、县 御史台  科举制  北宋 - 加强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路”、州、县 提点刑狱司   元朝 - 发展 ①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御史台;明清两代的都察院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