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3节 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程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
方法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内容。
二、授新课
二、种群的空间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P74~P75。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想象空间〗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像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师提示。
〖提示〗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小结〗见黑体字(板书)。
三、当堂反馈
1.适当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用生态学观点进行的
正确解释是 ( )
A.过度密植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B.过度密植造成通风不良
C.过度密植造成种内斗争激烈 D.过度密植造成杂草生长旺盛
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3.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的 ( ) 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4.下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对三图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
图甲是增长型,从图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图甲、图乙、图丙都是衰退型
图乙是典型的稳定型,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图甲、图乙、图丙都是稳定型
5.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
A.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6.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7.(多选)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浓度条件下,分别测定强光和弱光时不同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如下图所示,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在题中叙述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
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量高
植物在强光下,光反应较强,导致植物强光下的净光合作用量高于弱光下
大多数农作物属于喜阳植物
8.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5.C 6.A 7.ABD
8.(1)A、B、C 水 A草原(2)① 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②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③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四、课堂小结
见本节板书内容。
五、作业:
创新课时P41-42
附:板书设计
二,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教学后记:
主备人: 王建友
.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