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微生物的利用
一、课标内容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二、教学要求
本部分 “实验3 观察土壤中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不作要求,只要求学生做2个实验,即“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与“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基本要求
1.进行大肠杆菌的扩增,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的操作。
2.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用固体平面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划线培养。
发展要求
说明大肠杆菌培养的条件和实验原理。
说明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基本要求
1.进行微生物分离,使用含有尿素的培养基分离有脲酶的细菌。
2.使用酚红指示剂检测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的存在。
发展要求
1.说明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的实验原理。
2.举例说明本实验分离出来的细菌不一定都是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12课时)
实验室守则的学习
1课时
生物技术概述
3课时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2课时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3课时
复习与检测
3课时
2.实验建议
选修Ⅰ内容主要由各种实验组成,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操作过程的体验,与必修内容的知识性学习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刚接触时,教师应通过生物技术概述内容的讲解,先让学生对生物技术有一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形成勤动手、勤实验的意识与习惯,促进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与体验。
(1)在“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的实验中,要特别强调无菌操作,这是进行微生物实验中必备的操作要求,也是本模块多数实验的基本要求,应该让学生形成无菌操作的行为习惯。无菌操作,既包括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也包括各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同时还要求在接种时不能带有其它杂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时刻让学生保持这种无菌的意识。在教学菌落和菌种种类的辩认时,要教会学生能大致区分细菌、放线菌与酵母菌菌落,有些用肉眼不能判断的菌落也可以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推判断。
(2)在“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实验中,教学重点是细菌得以分离的原理;教学难点是稀释涂布分离法的操作过程和原理。关键是无菌操作,具体要求见实验1。本实验以LB全营养培养基与尿素固体培养基为对照,通过观察两者的细菌菌落数说明能利用尿素的细菌在土壤菌群中较少。这两种培养基在配制时均要用琼脂糖代替琼脂使之固化。另外,由于尿素在高温下会分解,所以对尿素溶液的灭菌要采用G6玻璃漏斗过滤的方法。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中还要加入酚红,这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会出现着色的环带。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