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二 年级第二学期 生物 学科 总第 课时教案
课题
使用时间: 主备人: 方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信息进行分析。
2.尝试运用生态位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概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述、引导、启发、讨论、探究
教具使用: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课前:
一、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一一解决预习提纲提供的问题。
课中:
二、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研习教材。
1.讲述: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也产生过问题。如,曾经在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了大片樟子松林,后来松毛虫的肆虐使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奄奄一息。但在混业林中很少发生这样的事。这是为什么?
2.总结: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食物链的长度,使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可实现对资源充分利用并增加系统稳定性的目的。这是生态系统工程的多样性原理。
3.展示资料1:“九子登科”模式
提出问题: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4.展示资料2:秦淮河的变迁
组织学生讨论:
①是什么原因造就了20世纪末秦淮河一潭死水的现状?
②秦淮河治污一直是热门话题,为什么年年治年年污?
5.展示资料3:贫瘠沼泽地兴起美丽的生态园——百杨生态
组织学生讨论:
①沼泽地开发带来了经济效益,是否带来其他问题?
②你如何理解“不去破坏它就是最好的保护”?
三、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反馈教学效果。(见导学案)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观看资料1。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生观看资料2。
学生总结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生观看资料3。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认真完成课堂检测的题目,检查自己学习的效果。
课后:
四、布置课后作用。
学生自我小结。
板书设计
§4.1生态工程的原理和类型
1.生态工程的原理
2.生态工程的举例
教学札记
三、其他补充教学资料(各位教师根据各班教学特点选择补充资料,可另附纸)
生态工程的五大原理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无废弃物农业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协调与平衡原理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过渡放牧等
整体性原理
社会、经济、自然构成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
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桑基鱼塘
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高 二 年级第二学期 生物 学科 总第 课时导学案
课题 第四章 生态工程 第一节 生态工程的原理和类型(第二课时)
使用时间: 主备人: 方娟
一、学习目标:
1.概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二、知识构成:
1.如何理解生态工程中的生态位原理的食物链原理?
2.什么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3.我国目前设计的生态工程有什么特点?
4.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什么特点?
5.生态工程的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6.设计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生态工程广泛涉及哪些学科?
8.根据性质和设计目标的不同,生态工程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举例说出这些生态工程的名称和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9.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哪些内容?
10.治污生态工程包括哪些内容?
11.目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建立的什么生态系统在防治和处理污水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12.人工湿地工程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13.在处理污水过程中,这些成分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学法和自检:
1.下列有关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尽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长度,使之无限增长,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食物网更加复杂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丰富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在生态系统中增加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提高副产品的产量,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下列生态工程中,不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而建立的是( )
A防风固沙生态工程 B水源涵养生态工程
C污水治理生态工程 D城市绿化和园林生态工程
课题 第四章 生态工程 第一节 生态工程的原理和类型(第二课时)
四、达标检测
1.建立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建设人工生态系统 B实现环境与经济的效益
C提高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 D最大限度获取经济效益
2.下列关于建立生态工程还需要考虑生物存活的环境因子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因子中生物才能更好地生存
B环境因子不足会引起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会受到限制,以致消退
C环境因子过量会促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此限度,生物可能灭亡
3.建立生态工程中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4.下列所列出的植物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荷花等挺水植物 B菱等浮水植物
C金鱼藻等沉水植物 D胡杨等陆生植物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工湿地作用的是( )
A蓄水的作用 B防风消浪、护案固堤的作用
C是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 D化学分解作用
6.(多选)以治理环境污染为目标的治污生态工程包括( )
A污水治理生态工程 B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工程
C湖泊或水源地治理生态工程 D水源涵养生态工程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
1、学习小结:
2、上本作业:概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3、课本或资料选题:课本84页“评价指南”。
4、补充练习:
A 1.下列对生态工程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提高了生态系统中各食物链之间的能量利用率
B提高了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自动调节能力
C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减少对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D基本实现无废料的生产模式,即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2.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真菌将( )
A不能生存 B数量下降 C数量上升 D数量不变
3.湿地、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03年的主题是“没有湿地就没有水”。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滩涂、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B湿地能净化污水,因此被称为“地球之日”
C湿地具有调洪蓄水的能力
D湿地中细菌的硝化作用实现了自然界硝酸盐向N2的转化
4.下列关于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对废水的净化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吸收、转化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
C物理的吸收、过滤作用 D化学分解作用
B 5.下列做法中,能提高生态工程的稳定性的是( )
A使食物链增长 B使食物链中消费者增多
C使生物种类减少 D使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