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 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由下丘脑分泌、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 肤毛细血管散热等。 5.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 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 (2)实验验证过程:  提取液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3)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连线]  二、激素调节的机制 1.血糖平衡的调节——反馈调节实例[填图]   某同学在课间操时感到饥饿难耐,持续一段时间后(未进食),饥饿感并不那么强烈了,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分级调节实例[填图]  3.激素调节的特点[判断正误] (1)激素和酶都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2)激素都需要体液的运输。(√) (3)激素具有专一性,每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种靶器官或细靶胞。(×) (4)激素的作用是调控代谢,而且作用完后就会被灭活。(√)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填表]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判断正误] (1)所有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3.协调实例[填表] 感受器 神经中枢 相关激素  体温调节 皮肤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等  水盐调节 下丘脑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等   [知识体系构建]  ①下丘脑 ②水盐调节 ③胰岛素 ④肾上腺素 ⑤甲状腺激素 ⑥微量和高效 ⑦分级调节 ⑧反馈调节   脊椎动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    (1)(2012·海南卷T14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2)(2010·海南卷T10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3)(2012·海南卷T14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4)(2010·海南卷T10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5)(2011·天津卷T3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6)(2009·宁夏高考T4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1.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功能  下丘脑 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①促进甲状腺(性腺)的生长发育; ②促进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①促进新陈代谢;②促进生长发育;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加快代谢,增加产热  胰腺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   胰岛素 降低血糖  性腺 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②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   2.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1)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脂质类激素:性激素 3.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神经调节:  (3)内分泌腺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例如,胰岛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改变,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会加速分泌胰高血糖素。 4.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①给人工养殖的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似物,促进亲鱼的卵和精子的成熟,从而进行人工受精。 ②让蝌蚪发育为一只小青蛙的原理: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③阉割催肥的原理:割除牲畜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易驯良,利育肥。 ④给牲畜注射生长激素以促进生长,缩短生长周期。 (2)激素的不正当应用: ①使用瘦肉精(激素类物质)提高猪的瘦肉率,人食用该物质后,会引起“心悸、肌肉震颤、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症状,反复食用会产生耐受性,对支气管扩张作用减弱及持续时间缩短。 ②运动员服用睾丸酮衍生物(一种兴奋剂),可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成绩,但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  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对本考点非常频繁,主要集中在动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方面,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方面  命题角度 (1)脊椎动物激素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如典例1; (2)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及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如典例2。   [典例1] 环境中一些化学物质可使雄性动物精子的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畸形率上升,并逐渐雌性化。由此可推测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类似于(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雌性激素 D.抗利尿激素 [解析] 选C 依题干中这些化学物质所引起的反应,可推出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类似于雌性激素。 [典例2] (2013·镇江调研)下图中X、Y、Z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变 B.X和Y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 D.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解析] 选D 题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则腺体X可以为下丘脑,Y可以为垂体,Z可以为甲状腺等腺体。若切除Y,则促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影响Z发育,会使其重量改变,故A错误;X和Y之间不仅可以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相联系,故B错误;甲对Y、乙对Z起促进作用,丙分泌过多时对X和Y起抑制作用,故C错误;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促甲状腺激素)和丙(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身体矮小,因为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Z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故D正确。  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1)(2012·上海卷T28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2)(2010·安徽卷T5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3)(2011·四川卷T3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4)(2010·重庆卷T1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5)(2009·四川卷T4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6)(2012·上海卷T28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1.水盐平衡调节  (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4)人体内并没有绝对的“水多”和“水少”,水平衡被破坏是指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 2.血糖平衡调节  (1)血糖正常含量:0.8~1.2 g/L(或80~120 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3)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4)血糖可在肝脏处合成肝糖原,在骨骼肌处合成肌糖原;肝糖原可以再分解为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 3.体温调节  (1)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大;在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2)当人体处于较高温度的环境中时,出汗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3)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二者属于协同关系。 (4)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一定是在“机体产热量等于机体散热量”的条件下。 4.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图示:   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本考点的考查非常频繁,命题主要分布在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其中材料、曲线分析题居多,集中体现在对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命题角度 (1)水盐平衡及其调节过程,如典例3; (2)影响体温变化的因素、体温恒定的调节及生理反应,如典例4; (3)结合糖尿病考查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典例5。   [典例3] 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解析] 选A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分解失去活性,A错误;当吃的食物比较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通过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而使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保留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所以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B、C、D正确。 [典例4] (2013·咸阳一模)将正常成年狗放在-10℃环境中30分钟后,可能出现(  ) A.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升高,耗氧量升高 B.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下降 C.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升高 D.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不变 [解析] 选C 在-10℃环境中,狗的散热量增大,通过体温调节,产热量也会增大,从而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同时细胞呼吸速率增大提高产热,故耗氧量也会升高。 [典例5] (2013·厦门质检)下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g/L。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X]________增多,此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调节。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Y]________增加,从而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3)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________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____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__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解析]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是0.8~1.2 g/L。(2)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多,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为效应器;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抑制胰岛B细胞的活动,这一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3)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的胰岛素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答案] (1)0.8~1.2 (2)胰岛素 神经 效应器 (负)反馈 胰高血糖素 (3)自身免疫 减少 摄取、利用和储存  实验平台—  1.分析激素功能的研究思路 采用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激素后实验动物恢复正常→推测激素的生理作用。 2.激素功能的常用实验验证方法 激素 方法 实验探究  甲状腺激素 饲喂法 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蝌蚪迅速发育成小青蛙   摘除法 手术摘除小狗甲状腺,小狗发育停止;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出现行动呆笨、精神萎靡、代谢中氧耗量显著降低、产热量减少等现象  生长激素 切除法 切除小狗的垂体后,小狗的生长立即停滞   注射法 对其每天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可逐渐恢复生长  性激素 割除法 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阉割后,会逐渐丧失各自第二性征   移植法 把公鸡睾丸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身体,该母鸡就会逐渐地长出公鸡型的鸡冠和长的尾羽,并且具有公鸡好斗的特性  胰岛素 注射法 给饥饿18~24 h后的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不久,小白鼠出现惊厥的低血糖症状,皮下注入50%的葡萄糖溶液抢救,可以恢复   3.实验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1)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平均分组,每组要有数量相等的多只。 (2)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个数,保证单一变量。 (3)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添加蒸馏水。 (4)要充分考虑相关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常见激素有: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醛固酮,它们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氨基酸衍生物、脂质和脂质。不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常见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所有促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多肽)。  (2010·天津高考)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1。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 (2)手术应切除________。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_______来计算。 (3)图1表明胰岛素具有_______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 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  (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______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______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解析] 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及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1)从图1中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为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有无,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该实验为探究实验,而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作用可能是促进、抑制或不促进也不抑制,因此必须通过有无激素对照证明。该实验以同一时间内平均体重的增加量的多少作为判定作用效果的依据,因此每次注射时的激素量,应按照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进行计算。(3)由图1可知,注射胰岛素比只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生长得快,说明胰岛素具有促进大鼠生长的作用;同时注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大鼠比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大鼠生长得快,说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从而说明胰岛素具有加强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作用的作用。(4)由图2曲线可知,电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5)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要验证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通过检测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答案] (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2)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 (3)促进大鼠生长(或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大于 (4)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技法平台— [典例] 下面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解析] 该图若表示反射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细胞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T细胞,c代表靶细胞。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a、c细胞之间的间隙——突触间隙。 [答案] B   (1)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 (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二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若a为胰岛,则b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高考随堂体验] 1.(2012·海南高考)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选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由于只有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故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机体大部分的组织、器官表面都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故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组织、器官;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2.(2012·新课标全国卷)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选B 长时间未饮水的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3.(2012·天津高考)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解析:选B 下丘脑接受刺激后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M→肾上腺皮质→皮质醇”的过程为体液调节。由图示可以看出,皮质醇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M,M再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皮质醇的含量升高;皮质醇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M减少,这种反馈调节使皮质醇的含量逐渐降低,最终恢复。 4.(2012·江苏高考)(多选)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餐后60 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解析:选BCD 图中显示15 min~45 min时,运动组血糖浓度已经开始低于对照组,而45 min~60 min时,运动组胰岛素含量才开始快速下降,可见胰岛素分泌下降不是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的原因。由图中曲线可看出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组胰岛素升高幅度明显降低。从图中曲线可判断,运动组胰岛素分泌约在45 min时达到峰值,而对照组胰岛素分泌在120 min时达到峰值,可见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的分泌高峰提前;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判断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血糖浓度下降。运动后,运动组的胰岛素峰值低于对照组,可见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5.(2012·上海高考)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解析:选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6.(2011·新课标全国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解析:选C 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因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所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内脏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完成调节);肾上腺素为动物激素,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心脏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