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如胸腺、骨髓等)、免疫细胞(如吞噬
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等)组成。其中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
髓中发育成熟。
2.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特异性免疫主要通
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3.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
递和识别的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
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
子发挥作用的阶段。
4.记忆B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
忆,当再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
抗体。
5.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
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6.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
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该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
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种类及对应关系[连线]
2.不同组成成分的功能[判断正误]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2)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填表]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溶菌酶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该过程应属于免疫系统的哪一道防线?
提示:第一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①补充图中横线上的内容。
②写出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及产生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分泌抗体。
③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细胞免疫中,进攻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
③结果: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判断正误]:
①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②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三、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连线]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
提示:不会。
2.免疫学的应用
[知识体系构建]
①免疫细胞 ②过敏反应 ③监控 ④器官移植 ⑤非特异性免疫 ⑥特异性免疫 ⑦体液免疫 ⑧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012·广东卷T5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2012·山东卷T3B)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3)(2012·江苏卷T12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4)(2008·天津卷T3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5)(2008·天津卷T3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6)(2009·四川卷T5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2.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关键一点]
(1)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2)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3)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除浆细胞外)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3.特异性免疫
(1)过程图解:
(2)相关比较:
类型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核心细胞
B细胞
T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即靶细胞)
关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4.体液免疫中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能迅速增殖分化。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4)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
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常通过免疫过程模型与生活实例分析考查知识再现能力、分析推断和综合运用能力
命题角度
(1)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如典例1;
(2)特异性免疫过程,如典例2。
[典例1]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C.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
D.接种牛痘的人终身不患天花是因为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
[解析] 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答案] A
[典例2] 人体内的某种免疫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其中a~e代表不同免疫细胞,①~⑤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e(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X结合)
A.a表示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B.当d、e再次接触抗原X后,均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C.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多数情况下可被a消化
D.抗原经过程①②③传递后,能刺激c增殖、分化
[解析] 由图解可以推出a、b、c、d和e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X后,能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而浆细胞虽能产生抗体但不能再进行增殖分化。
[答案] B
免疫系统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1)(2012·江苏卷T13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2)(2011·山东卷T3C)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具有清除作用。(√)
(3)(2012·江苏卷T12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4)(2012·重庆卷T3C改编)再次接种某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5)(2011·重庆高考T3改编)为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的目的是中和患者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1.免疫反应的两重性
功能
防御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功能正常
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功能过高
出现过敏反应,如对药物、食物、花粉的过敏
出现自我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出现排斥反应,如器官移植
功能过低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肿瘤形成
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3.艾滋病
(1)病原体: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2)病理: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侵入T细胞,导致大量的T细胞被破坏,严重削弱免疫功能。
(3)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4)预防措施:
①注意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②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③远离毒品;④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4.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的情况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中涉及本考点的考查有多次,其中有关免疫功能失调疾病是高考热点。主要考查对各种免疫疾病的识别和判断,或与神经—体液调节相结合综合命题
命题角度
(1)结合人类免疫疾病考查免疫失调,如典例3;
(2)利用新情景材料考查免疫学应用,如典例4。
[典例3] (2013·深圳调研)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极高。当人体感染HIV时( )
A.机体依靠非条件反射立即作出反应
B.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对侵入的HIV进行攻击
C.RNA病毒疫苗都可有效阻止其扩散
D.HIV能抑制T细胞产生抗体等物质
[解析] 选B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免疫系统,尤其是T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一部分艾滋病病毒。
[典例4] 我国科学家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病人体内的某种癌细胞与能呈递抗原的细胞进行“杂交”,研制出一种新型“肿瘤疫苗”,这种疫苗能够“教会”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呈递抗原的细胞中含有原癌基因且已发生突变
B.人体内能呈递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和记忆细胞
C.癌细胞与能呈递抗原的细胞“杂交”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肿瘤疫苗”注入人体后可以直接杀死绝大部分的癌细胞
[解析] 选C 能呈递抗原的细胞是正常细胞,其中含有的原癌基因未发生突变;记忆细胞不能呈递抗原;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肿瘤疫苗”属于抗原,注入人体后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只能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消灭癌细胞。
实验平台—
一、实验原理
(1)免疫预防:向正常机体中注射经特殊处理的病原体,该病原体已丧失致病性,但仍具抗原特性,即通常所谓的“疫苗”,疫苗的注射可使机体产生部分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可引发二次免疫反应,从而快速消灭病原体,可大大降低患病程度。
(2)免疫治疗:当机体已感染病原体后,通过向机体直接注射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胸腺素等,协助消灭病原体,即免疫治疗。
二、实验方法
(1)证明胸腺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切除小鼠的胸腺,验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结果细胞免疫全丧失,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2)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①对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
②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3)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
①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②选取各方面状况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a、b两组;
③a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
④观察两组生活状况。
(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 组与 Ⅳ 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在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以及设计分析实验的能力。(1)图1中B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A组注射细菌X形成对照;(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增长趋势基本相同,而Ⅱ组小鼠注射过血清,其内有细菌X相应的抗体,故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Ⅰ组注射了来自A组小鼠的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由图2可知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内的活细菌数量几乎无变化,可见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3)分析图2可知,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图2中是从第2天开始4组小鼠的脾脏内活细菌的数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细菌X应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分析图3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因假设是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T细胞的B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X的杀伤力。(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
[答案] (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技法平台—
[典例] (2009·浙江高考)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解析] 选B 人体深部组织细胞处氧气的浓度很低,能在此处细胞内大量繁殖的细菌的呼吸类型为无氧呼吸;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消灭该菌首先需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出来,然后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将抗原消灭掉。
确认和识记特异性免疫类型的方法
(1)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4)识记方法:
①据“参战”对象
②据作用对象
[高考随堂体验]
1.(2012·上海高考)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解析:选D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竞争,不属于免疫;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有抗体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2.(2010·全国卷Ⅱ)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解析:选B 效应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分泌抗体是效应B淋巴(浆)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每一个特定的效应B淋巴(浆)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受特定的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且只能分泌一种与这种特定抗原对应的抗体。
3.(2012·福建高考)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析:选C 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内含有相应的抗体,而血清中的该抗体也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这表明小鼠B细胞与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抗原。
4.(2010·浙江高考)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选C 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有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5.(2011·浙江高考)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解析:选A 被动免疫是指受体接受抗体注射,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如个体被毒蛇咬伤后的治疗;主动免疫是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反应时间长,在其体内保留抗体和记忆细胞,用于二次免疫应答。
6.(2012·北京高考)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解析:选D 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能与其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离心后51Cr在上清液中。可见给小鼠注射抗原(LCM病毒)是为了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