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90%),无机盐( 1% ),蛋白质(7%-9%)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本质上是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高考资源网KS5U.COM]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总结: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高考资源网KS5U.COM]
神经系统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
应激性
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
反射的条件 :有神经系统 ;有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是离体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
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
一.兴奋的产生。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个神经元)
局部电流 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 电信号 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 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组织液) 突触后膜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递速度:比较慢 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W,V,S,H区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体液调节
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
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
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
本质: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Ks5u.com]
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最大的区别
液体进入
实例
内分泌腺
无导管
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进入内环境
(甲状腺)
外分泌腺
有导管
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
(消化腺)
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 (重点掌握)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
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
关系: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
激素
酶
性质
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物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产生
内分泌腺细胞
机体内所有活细胞
作用部位
随血液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活动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作用条件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
血糖平衡
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
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
①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②合成糖原:场所(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
③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饥饿时消耗为:糖 脂肪 蛋白质
④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
⑤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有关血糖病知识
低血糖 血糖浓度50-60mg/dl,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导致血糖的来源减少。
头昏、心慌、
高血糖 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
糖尿病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
表现: 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三多一少)
三多一少的原因: 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所以出现尿糖时,由于利尿所以多尿,又因为失水很多,所以要多饮,葡萄糖都从尿液排出,所以细胞供能不足,使患都经常出现饥饿,表现为多食。糖代谢也现障碍,供能不足,所以改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所以消瘦。
检验: 尿液吸引蚂蚁,班氏试剂(Cuso4,Na2co3)呈蓝色---(临床应用),较稳定;
斐林试剂(Cuso4,NaoH)呈蓝色;尿糖试纸
防治: 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药物治疗,加强锻炼,基因治疗
反馈调节
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作用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意义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体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水平衡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重点知识:抗利尿激素(保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是渴觉中枢
水的平衡由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
水的去路中对水平衡意义最大的是肾脏排水,这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每天不摄取水,也是要排尿的,因为尿中含有尿素,对人体有毒,
体温调节
重点知识点:
①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
②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次之,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
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
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③调节方式: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如血管,骨骼肌的收缩
有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有神经---体液调节:如肾上腺素的分泌。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准确
?比较缓慢
作用范围
?比较局限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比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免疫调节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
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 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 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淋巴细胞的产生
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实例: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最吞噬细胞消灭。)
6,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刺激 吸咐
过敏原 抗体 细胞
再次
过敏原
释放组织胺
血管通透增强,毛细血管扩张,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强
④.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
来 源: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
成 分:都是球蛋白
分 布: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
作用机理:免疫作用的中的抗体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
反应中的抗体再次入侵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7、免疫失调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AIDS)-HIV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8,免疫学的应用
①免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
②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
③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L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
①H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②病毒存在于: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③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④潜伏期:2-10年.后得病.2年内死亡.⑤HIV病毒:RNA病毒。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
第三部分 植物激素调节
知识点总结
1,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①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含羞草叶片闭合)
②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
2,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3,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
5,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内分泌腺(器官)
6,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
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的运输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
注意提问是运输方向还是运输方式。
生长素产生: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②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③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素反应不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作用效果不同。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茎 > 芽 > 根,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来,
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不能体现两重性。
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
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
应用: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剪.
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
生长素的应用:
促扦插枝条生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扦插枝条多留芽)
促果实发育,(无籽番茄,无籽草莓)
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水果,柑,桔)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果实的发育过程: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D,NAA,乙烯利)
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生长素类似物。
赤霉素(GA)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
脱落酸 (ABA)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
细胞分裂素(CK)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