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述教学现象 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一节课为基础知识的讲解及相关原理的介绍,第二节课为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尝试对植物或动物组织中的DNA进行粗提取,了解DNA的物理化学性质。 (2)理解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原理   (3)掌握DNA如提取计数,能利用DNA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DNA的粗提取的实验过程的设计及操作,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题重点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方法 (三)课题难点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来源:高考资源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生物体的性状之所以能够遗传给后代,是由于生物体内具有DNA或RNA这些遗传物质。当发现基因就是DNA后,人们还是想知道,这个DNA是怎么样的一种东西,它又是通过什么具体的办法把生命的那么多信息传递给新的接班人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把DNA提取出来并对提取物进行鉴定。[来源:高考资源网]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DNA粗提取的原理 提取DNA的原理包括DNA的溶解性和耐受性两个方面。问:提取DNA的溶解性原理包括哪些方面? 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 ①设疑:分析图5-1。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有何特点?要使DNA溶解,需要使用什么浓度?要使DNA析出,又需要使用什么浓度? 学生回答:在0.14mol/L时溶解度最小;较高浓度可使DNA溶解;0.14mol/L可使DNA析出。 ② 在溶解细胞中的DNA时,人们通常选用2mol/LNaCl溶液;将DNA分子析出的方法是向溶有DNA的NaCl溶液中缓慢注入蒸馏水,以稀释NaCl溶液。酒精是一种常用有机溶剂,但DNA却不能溶于酒精(特别是95%冷却酒精),但细胞中蛋白质可溶于酒精。问:采用DNA不溶于酒精的原理,可以达到什么目的? 将DNA和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③提取DNA还可以利用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原理。利用该原理时,应选用怎样的酶和怎样的温度值? 蛋白酶,因为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水解蛋白质而不会对DNA产生影响。温度值为60~80℃,因为该温度值蛋白质变性沉淀,而DNA不会变性。 补充:DNA的变性是指DNA分子在高温下解螺旋,其温度在80℃以上,如在PCR技术中DNA变性温度在95℃。 思考:观察图5-2,洗涤剂在提取DNA中有何作用? 洗涤剂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从而瓦解细胞膜。 (2)DNA的鉴定原理 当鉴定提取出的物质是否是DNA时,需要使用什么指示剂进行鉴定? 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呈现蓝色。 原理总结。通过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溶解或析出DNA,可以从细胞中提取和提纯DNA;再利用酒精进一步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达到提纯的目的;最后利用二苯胺试剂鉴定提取的物质是否是DNA。 2.实验设计(学生根据基础知识完善实验方案,为下一节课的操作奠定基础) (1)实验材料 ①不同生物的组织中DNA含量不同。在选取材料时,应本着DNA含量高、材料易得、便于提取的原则。你认为教材提供的材料中哪些不适合提取DNA? 哺乳动物的血液和液体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 ②从核DNA数目来看,猪38条,鸡78条,哺乳动物血0条,猕猴桃58条,洋葱16条,豌豆14条,菠菜12条,大肠杆菌1条。请选择动植物材料各一种。 鸡血、猕猴桃。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若选用鸡血和洋葱作实验材料,则怎样获取含DNA的滤液? 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并用玻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切碎洋葱,加入一定量洗涤剂和食盐,搅拌研磨,过滤后收集滤液。 在以上实验中,加入蒸馏水、洗涤剂和食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过滤时应当选用(滤纸、尼龙布)。 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大量吸水而张裂;洗涤剂瓦解细胞膜;食盐溶解DNA物质;选用尼龙布进行过滤。 在处理植物组织时需要进行研磨,其目的是什么?研磨不充分产生什么结果? 破碎细胞壁,使核物质容易溶解在NaCl溶液中;研磨不充分会使DNA的提取量减少。 具体做法。10mL鸡血+20mL蒸馏水→同方向搅拌→3层尼龙布过滤→滤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最初获得的DNA滤液含有蛋白质、脂质等杂质,需要进一步提纯DNA。阅读教材提供的三种方法,分析其中的原理。 (4)DNA析出与鉴定 在滤液中仍然含有一些杂质,怎样除去这些杂质呢?得到的DNA呈何颜色? 滤液与等体积的冷却酒精混合均匀,静置2~3分钟,析出的白色丝状物就是DNA。DNA呈白色。 怎样鉴定析出的白色丝状物就是DNA呢?阅读教材。 阅读。简述DNA的鉴定过程。 具体做法。试管2支,编号甲乙→各加等量5mLNaCl溶液→甲中放入少量白色丝状物,使之溶解→各加4mL二苯胺,混合均匀→沸水浴5min→观察颜色变化[来源: ] 第二课时 学生在实验室以鸡血细胞为例进行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 二、提出观点 本节的教学初衷是引出课题,吸引学生探讨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巩固所学知识。两节课下来,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三、分析评价 1、本节内容第一节课介绍的知识较多,很多知识都是新的,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以应用即要完成下一节课操作时的实验方案。上课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从课后交上来的实验方案来看的话,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学生对于DNA的不断溶解,过滤,玻璃棒的搅拌,蒸馏水的加入的作用会混淆。我是在实验之前利用晚自习时间和学生交流了相关问题。 2、第二节课大多数的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实验,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少数小组实验失败。 三.改进措施 1、课前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如让学生在课前填写导与学的基础知识部分,而不是只是让学生看书预习,要让预习任务具体化。 2、第一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总结,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避免学生知识的混淆。 3、对于出错比较多的实验方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个大框架的实验方案,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但在课堂上还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讨论。 4、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也要对其操作正确的部分进行充分的肯定,更重要是帮助他们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也让其他小组的同学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