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块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关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复习,应首先对初中神经系统的内容进行复习,从总体上搞清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再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入手,搞清兴奋产生时膜电位的变化,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对课本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叫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可结合下图复习)  注意以下概念: 灰质: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叫灰质。 神经中枢: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里,也有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这部分结构叫神经节。(如脊神经节) 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里,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成为一条神经。(如果把一条神经比作一根铜导线,则里面的铜丝就相当于神经纤维,外面包着的绝缘皮就相当于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 白质:在脑和脊髓里,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亮白,叫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有的能向上传导兴奋,有的能向下传导兴奋。 3.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 (1)兴奋传导的基本形式: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2)兴奋传导的过程: 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结合上图1复习) a.静息电位膜电位变化→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Na+内流) b.一般特征:双向传导(可进行知识扩展:生理完整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结合上图1复习)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膜 a.结构基础——突触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 突出后膜——与前膜相对应的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b.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上一个神经元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下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兴奋或抑制) c.特点:单向传递(可进行知识扩展:突触阉割、总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某些药物敏感)。 感觉神经元(或传入神经元) 4.神经元的种类 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叫反射。 非条件反射:人和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尤其要注意感受器和效应器在结构上的区别。 4.反射过程: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相应反应 四、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低级中枢——非条件反射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条件反射 2.大脑皮层功能区:结合课本复习(略) 复习巩固: 1.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2.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ch浓度(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 图中的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明显影响,但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促进作用;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参考答案】B 3.(2010年高考江苏卷)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反射弧,传入神经纤维只有一条,起源于伸肌,传出神经纤维共有两条,一条支配伸肌,一条支配屈肌,所以A项正确;b处位于脊髓中的灰质区域,灰质除可作为低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外,还担负着与大脑皮层联系的责任,B项正确;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a处先后经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过程,因此C项正确;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Ⅱ处,冲动不会传递到神经中枢,因此不能称为反射,D项错误。 【参考答案】D 4. 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模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箭头为兴奋传递方向),据图分析不正确是(  ) A.图中共有五个突触 B.中间神经元可能传递来自高级中枢的信号 C.图中最可能标错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箭头C D.④处的兴奋经过一系列传递必然引起①的兴奋 解析:箭头C的正确传递方向应该相反,因为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④处的兴奋经过一系列传递可能引起①的兴奋或者抑制,故D错误。 【参考答案】D 5. 如图1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发生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某部分结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表示图1中________处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在该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 (2)用针刺A时,引起肱二头肌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图2中[ ]________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_________结合的能力。 (3)当兴奋在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 (4)现切断Ⅰ处,在Ⅱ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则在A、B、C、D、E中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________。 【解析】图1为反射弧,其中F为突触,可用图2表示,此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的反应为(非条件)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局部电流形式,此时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传导方向为双向,但突触处则为单向传递。 【参考答案】(1)F;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反射;④;突触后膜;神经递质; (3)由负变正 (4)DE 6. 图一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二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结构中涉及到_____ ___个神经元,含有___ ____个突触。  (2)图二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填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 (3)从图一可知,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________,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从而使其与信息传导功能相适应。 (4)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________(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结构⑤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________,对刺激________(填“有”或“无”)感觉。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阻断了________(填图中的序号)的兴奋传导。 【解析】由图可知,A表示轴突,B表示树突。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突触。观察图一可以得出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由静息状态时的正电位转变成负电位。观察图一可以得出,神经细胞表面积较大的原因是树突较多。由于传出神经受损,兴奋不能到达效应器,导致下肢运动障碍,但是传入大脑的神经元正常,故仍有感觉。麻醉药作用的部位主要是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使兴奋不能传入神经中枢和效应器,故既没有感觉也不会运动。 【参考答案】(1)3; 2; (2)①;由正电位→负电位 (3)树突 (4)突触; 增加 (5)运动障碍; 有 (6)②(同时或单独填①也可以) 7.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代表感受器的应为标号_________,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刺激结构④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_________,该结构在组成上包括____ __________。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该结构由_________(细胞器)形成。1中物质是_________,该物质释放到3的方式是 。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产生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作用。 (4)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的控制。 (5)只破坏图1中的结构③,利用电刺激设备,通过观察⑤的反应,如何判断②和④在反射弧中的功能。 (6)图1中,提供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必要的实验用具,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单向传递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突触前膜是 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的液体是 。 (8)从理论上推测,神经细胞之间“信号传导”机理的阐明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负→正;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神经递质;外排(胞吐作用) (3)兴奋; 抑制 (4)非条件;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