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备课资源】 关于生物入侵 什么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就是某种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些被称为生物入侵者的物种或外来种(在新区定殖,建立自然种群的生物),其中一部分是有益的,如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已为世界公认,但另一部分有害,如水葫芦、大米草、紫茎泽兰等。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种,特称侵入种,以起警示作用。 二、生物入侵的原因: ①侵入种具顽强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如松材线虫等;②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③侵入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④缺少天敌的控制。 三、防止生物入侵的方法 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廉价的方法是采取优先选择的措施。即使一些可能有潜在影响的外来种,尚未经过科学研究证实,决不轻易让其进入,如要引入也应有预防措施,要充分考虑其实际和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引入到一些孤立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例如岛屿、湖泊等。此外,要从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角度加强边界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的外来种引入。如我国举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参展物传入,检疫人员运用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来阻击生物入侵。 万一出现无意的引入,应立即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来根除和控制。要清除外来种,最好能及时发现,在其入侵的早期阶段迅速采用根除的方法,如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综合防治。如果一些物种一时还不宜采用根除方法,则应采用控制的方法,以抑制入侵者种群的发展,减轻其所引起的危害。 生物圈的稳态 一、书本基础知识整理 1、生物圈的概念 内涵 大气圈 结构 水圈 土壤圈 2、生物稳态的自我维持 能量来源 物质来源 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硫循环 基本情况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酸雨形成的原理 酸雨的危害 4、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二、思维拓展 1、理解生物圈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断趋向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 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①能量的消耗大于能量的固定,使能量的收支失去平衡。 ②物质:大量的物质资源被快速消耗,都得不到相应补充和恢复,导致严重的资源危机阻断生物圈物质循环的回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人类活动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灭绝速率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蒙受巨大损失。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含义: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和发展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 (2)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未来的经济技术体系必须符合以下两点: ①所有的生产原料都必须是可以再生的。 ②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或者不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任何产物和废物都是物质循环中下一个环节的原料。 (3)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4、水体富营养化 (1)富营养化 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 成因:当污染源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呼吸作用,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引起水华或赤潮现象。 (2)比较 “赤潮”:指海水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水华”:指淡水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5、SO2对植物的影响 ①SO2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大量观察研究表明,细胞膜是SO2作用的最初部位,植物接触高浓度SO2之后,细胞膜首先受到损伤继而膜透性发生改变 受害顺序:叶片→叶柄→植株 叶片受害与叶龄的关系:成熟叶→老叶→幼叶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