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高考新动向】 1、种群数量的变化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纲全景透析】 一、种群的数量变化 1、“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高考资源网] 3、种群数量变化形式: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热点难点全析】 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 2、列表比较[ ]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无 无 有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高考资源网 ]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 “S”型曲线。 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例】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对害虫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析】选A。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体数较少的b点以前进行,故C错。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故D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种群所需要的资源(食物、空间等)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故B错。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此时增长率为0。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试管编号 A B C  管内 液体[ ] 培养液/mL 10 10[    无菌水/mL   10   酵母液/mL 0.1 0.1 0.1  温度条件 28℃ 5℃ 28℃   2、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3、设计实验(如右表)。 4、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5、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时间/天 1 2 3 4 5 6 …  数量/个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