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师
上课时间
编号
19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
目标
学会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以及掌握能量流动过程中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掌握能量流动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模型的建构;
情感
目标
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确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图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个人札记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板书〗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
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464.6
62.8
13.52%
植食性动物
62.8
12.6
20.06%
肉食性动物
12.6
?
?
分解者
14.6
?
?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复习:如果我们写一个一般的食物链,就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这么写的意思是什么?
提问: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说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可以理解为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植食动物不能以肉食动物为食。植物与植食动物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营养级,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
课堂巩固
基础题
作 业
学案
板书设计: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分析
以种群或营养级为对象来研究
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渠道来研究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能量流动的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人工生态系统除外)
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1)、未利用的
(2)、呼吸散失的
(3)、被分解者利用
(4)、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
四、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
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的模型
课后笔记:从突破概念入手,通过设计有层次梯度的问题,把重点知识逐层剥离;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学生分组讨论、师生谈话和教师引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教育。
.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