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1第二课时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力目标: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性质 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一)、复习引入: 1.对数的定义  其中 a 与 N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重要公式: ⑴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⑵, ⑶对数恒等式 3.指数运算法则  (二)、新授内容: 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 如果 a > 0,a ( 1,M > 0, N > 0 有:  证明:①设M=p, N=q 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M=,N= ∴MN= = ∴MN=p+q, 即证得MN=M + N ②设M=p,N=q 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M=,N= ∴ ∴ 即证得 ③设M=P 由对数定义可以得M=, ∴= ∴=np, 即证得=nM 说明:上述证明是运用转化的思想,先通过假设,将对数式化成指数式,并利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恒等变形;然后再根据对数定义将指数式化成对数式 ①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 = 对数的和”…… ②有时逆向运用公式:如 ③真数的取值范围必须是:  是不成立的 是不成立的 ④对公式容易错误记忆,要特别注意:  ,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例1 计算 (1)25, (2)1, (3)(×), (4)lg 解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解:(1)25= =2 (2)1=0 (3)(×25)= +  = +  = 2×7+5=19 (4)lg=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数性质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性质. 例2 用,,表示下列各式:  解析:利用对数的性质化简. 解:(1)=(xy)-z=x+y- z (2)=( = +=2x+ 点评:熟悉对数的运算性质. 变式练习、计算: (1)lg14-2lg+lg7-lg18 (2) (3) 说明:此题可讲练结合. (1)解法一:lg14-2lg+lg7-lg18 =lg(2×7)-2(lg7-lg3)+lg7-lg(×2) =lg2+lg7-2lg7+2lg3+lg7-2lg3-lg2=0 解法二: lg14-2lg+lg7-lg18=lg14-lg+lg7-lg18 =lg 评述:此题体现了对数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运算性质的逆用常被学生所忽视.    评述:此例题体现对数运算性质的综合运用,应注意掌握变形技巧,如(3)题各部分变形要化到最简形式,同时注意分子、分母的联系.(2)题要避免错用对数运算性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6-3 (2)lg5+lg2 2. 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 (1) lg(xyz);     (2)lg; 【板书设计】 一、对数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二、例题 例1 变式1 例2 变式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2.2.1对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初步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知道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二、预习内容 1.对数的定义  其中 a 与 N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重要公式: ⑴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⑵ , ⑶对数恒等式 3.指数运算法则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对数运算性质 学习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证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 如果 a > 0,a ( 1,M > 0, N > 0 有:  解析:利用对数的性质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证明. 点评:知道公式的推倒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公式. 探究二 例1 计算 (1)25, (2)1, (3)(×), (4)lg 解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数性质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性质. 例2 用,,表示下列各式:  解析:利用对数的性质化简. 解: 点评:熟悉对数的运算性质. 变式练习:计算: (1)lg14-2lg+lg7-lg18 (2) (3) (二)反思总结 (三)当堂检测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6-3 (2)lg5+lg2 2. 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 (1) lg(xyz);     (2)lg; 课后练习与提高 1.若3a=2,则log38-2log36用a的代数式可表示为( ) (A)a-2 (B)3a-(1+a)2 (C)5a-2 (D)3a-a2 2、已知lga,lgb是方程2x-4x+1 = 0的两个根,则(lg)的值是( ). (A).4 (B).3 (C).2 (D).1 3、下列各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 ).   ①  ② ③        (A)0?????????? (B)1??????? (C)2?????? (D)3? 4.已知,,那么______. 5、若lg2 = a,lg3 = b,则lg=_____________. 6. 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 (1); (2)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