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运动图象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常考的3个问题 (选择题或计算题)   主要题型:选择题或计算题 难度档次: 中档难度,以v-t图象为中心,通过相关的力学概念与规律,延伸到x-t、a-t、F-t等图象.属于小综合题.一般涉及5~6个知识点,以简单分析或计算为主.,高考热点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公式  2.基本推论 (1)逐差公式:Δx=______,可以推导出xm-x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均速度公式:v=________=v.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从开始运动计时,在连续相等的各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开始运动计时,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图象问题 x-t图象 v-t图象  图象    斜率 速度 加速度  纵截距 初始位置x0 初速度v0  图象与t轴所围面积  位移  特例 匀速直线运动 倾斜直线 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 抛物线 倾斜直线  状元微博  名师点睛 1.以上各公式均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时一般要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2. 3. 课堂笔记                                                                                                                                                     常考问题1 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图1-1 【例1】 (2010·上海单科,18)如图1-1为质量相等的两个质点A、B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  ).                 A.在t时刻两个质点在同一位置 B.在t时刻两个质点速度相等 C.在0~t时间内质点B比质点A的位移大 D.在0~t时间内合外力对两个质点做功相等 解析 由v-t图象的意义可知t时刻A、B两质点速度相同,B项正确.再结合动能定理可知D项正确.v-t图中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由图知0~t时间内质点B比A位移大,C项正确.由于两质点的初始位置不确定,故不能确定t时刻两质点在同一位置,A错误. 答案 BCD  考查了①对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②动能定理的应用;③从图象获得信息结合所学规律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图1-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2所示,则(  ). A.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2 s B.第4 s末是甲、乙两物体从出发后到第1次相遇前相距最远的时刻 C.在6 s末,甲、乙两物体相遇 D.甲、乙两物体加速时,甲物体的加速度小于乙物体的加速度,借题发挥 ●运动学图象“六看” 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时要做到:  一看“轴” 二看“线” 三看“斜率” 四看“面积” 五看“截距” 六看“特殊点” ●思维模板:解图象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象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象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多物体图象中的关联 把两个物体的运动放在同一个v-t图象中,比较其速度、加速度及位移,分析是否相遇等,除参考应用上述各种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两点. (1)结合图象弄清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正负. (2)在图象中确定两物体运动的位移关联、时间关联、速度关联等. 常考问题2.TIF,JZ]运动学公式的灵活应用(选择题) 【例2】 (2011·安徽理综,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辆汽车沿着一条平直的公路行驶,公路旁边有与公路平行的一行电线杆,相邻电线杆间的间隔均为50 m,取汽车驶过某一根电线杆的时刻为零时刻,此电线杆作为第1根电线杆,此时刻汽车行驶的速度大小v1=5 m/s,假设汽车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10 s末汽车恰好经过第3根电线杆,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 B.汽车继续行驶,经过第7根电线杆时的瞬时速度大小为25 m/s C.汽车在第3根至第7根电线杆间运动所需的时间为20 s D.汽车从第3根至第7根电线杆间的平均速度为大小为20 m/s,以题说法 1.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解题方法  2.解题的基本步骤  常考问题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计算题) 【例3】 某消防员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从10 m长的直杆顶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大小a1=8 m/s2,然后立即匀减速下滑,减速时加速度大小a2=4 m/s2,落地时速度不许超过4 m/s,把消防员看成质点,求下滑全过程最短时间. 教你一招:过程分析  规范解答 根据阶段1,由运动学公式可得:v=2a1h1,① 根据阶段2,由运动学公式还可得:v-v2=2a2h2,② 且根据已知条件直杆长10 m,可得:h1+h2=10 m,③ 由①②③得:vm= =8 m/s,阶段1用时t1,阶段二用时t2,根据运动学公式有:t1==1 s,t2=-=1 s,下滑全程最短时间为:t1+t2=2 s.  某天,张叔叔在上班途中沿人行道向一公交车站走去,发现一辆公交车正从身旁的平直公路驶过,此时,张叔叔的速度是1 m/s,公交车的速度是15 m/s,他们距车站的距离为50 m.假设公交车在行驶到距车站25 m处开始刹车,刚好到车站停下,停车10 s后公交车又启动向前开去.张叔叔的最大速度是6 m/s,最大起跑加速度为2.5 m/s2,为了安全乘上该公交车,他用力向前跑去,求: (1)公交车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2)分析张叔叔能否在该公交车停在车站时安全上车. 阅卷感悟 错因档案 1.不善于分析多过程问题. 2.不能建立物体的运动情景. 3.找不出两运动过程的衔接点. 应对策略 运动学问题解题流程四步走 1.确定研究对象、参照系、坐标系及正方向. 2.分析运动过程. 3.分析过程联系,找到求解线索. 4.列方程组求解. 课堂笔记                                                                                                                                                                                                                                                                                                                                                                                                                                                                                                                                                                                                                  信息聚焦 近期,从酒驾问题到“我爸是李刚”到“高晓松事件”,酒驾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据悉,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链接高考 以醉酒驾驶为素材,考查运动学、电学的知识. ●题型一 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在考试中的体现. ●题型二 以酒驾问题涉及到的酒精测试仪为材料,考查传感器与动态电路分析,考生切不可被材料迷惑,一定要透过材料看清本质. 题型一 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 【典例1】 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这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下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的行驶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制动加速度都相同). 速度(m/s) 思考距离(m) 制动距离(m)   正常 酒后 正常 酒后  15 7.5 15.0 22.5 30.0  20 10.0 20.0 36.7 46.7  25 12.5 25.0 54.2 66.7  分析上表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驾驶员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0.5 s B.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慢0.5 s C.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加速度大小为3.75 m/s2 D.当车速为25 m/s时,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驾者不能安全停车 解析 反应时间=思考距离÷车速,因此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0.5 s,酒后反应时间为1 s,故A、B正确;设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停车的位移为x,则x=x制动-x思考,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2=2ax,解得a==7.5 m/s2,C错;根据表格,车速为25 m/s时,酒后制动距离为66.7 m>60 m,故不能安全停车,D正确. 答案 C 题型二 考查电路与传感器问题  图1-3 【典例2】 酒精测试仪利用的是一种二氧化锡半导体型酒精气体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电阻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如图1-3所示的电路中,R和R0为定值电阻,传感器的电阻值r′与酒精浓度c成反比,那么电压表示数U与酒精浓度c的对应关系是(  ). A.U越大,表示r′越大,c越大, c与U不成正比 B.U越大,表示r′越小,c越大,c与U成正比 C.U越小,表示c越小,c与U成正比 D.U越大,表示c越大,c与U不成正比 解析 根据闭合电路中串联电阻的电压分布,有=,可得:U=,且根据r′=,有U=,(k为常数)显然:U越大,表示r′越小,c越大,c与U不成正比,D正确. 答案 D  1.(2012·山东基本能力,64)假如轨道车长度为22 cm,记录仪记录的信号如图1-4所示,则轨道车经过该监测点的速度为(  ).  图1-4                    A.0.20 cm/s B.2.0 cm/s C.22 cm/s D.220 cm/s  图1-5 2.(2012·长春第一次调研)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图象如图1-5所示,图象中的OC与AB平行,CB与OA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到t2时刻两车的距离越来越远 B.0~t3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甲车的初速度等于乙车在t3时刻的速度 D.t3时刻甲车在乙车的前方  图1-6 3.(2012·西安五校联考)测速仪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如图1-6所示,图中B为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35 m,当B向A发出超声波的同时,A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B相距355 m,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 A.20 m/s2 B.10 m/s2 C.5 m/s2 D.无法确定 4.沙尘暴天气会严重影响交通.有一辆卡车以54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模糊看到正前方十字路口一个老人跌倒(若没有人扶起他),该司机刹车的反应时间为0.6 s,刹车后卡车匀减速前进,最后停在老人前1.5 m处,避免了一场事故.已知刹车过程中卡车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  ). A.司机发现情况后,卡车经过3 s停下 B.司机发现情况时,卡车与该老人的距离为33 m C.从司机发现情况到停下来过程中卡车的平均速度为11 m/s D.若卡车的初速度为72 km/h,其他条件都不变,则卡车将撞到老人 【高考必备】 一、1.v0+at v0t+at2 2ax 2.(1)aT2 (m-n)aT2 (2) 3.(1)1∶3∶5∶…∶(2n-1) (2)1∶( -1)∶( - )∶…∶( - ) 【常考问题】 预测1 B [甲、乙两物体是同地出发,甲在前2 s内速度为零,即静止不动,则乙物体比甲物体先出发2 s,选项A错误;第4 s末,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此时是第1次相遇前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选项B正确;6 s末,甲、乙两物体的位移不相等,故两物体不会相遇,选项C错误;甲、乙两物体加速时,由图象可知:a乙=1 m/s2, a甲=2 m/s2,即甲物体的加速度大于乙物体的加速度,选项D错误.] 【例2】 A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v=知:1=,① 2=,②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v0+at知, 2=1+a·,③ ①②③式联立解得a=.] 预测2 ABD [由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x=v0t+at2知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A正确;由v2-v=2ax知汽车经过第7根电线杆时的瞬时速度大小为25 m/s,B正确;由v=v0+at知汽车从第1根至第7根电线杆用时为20 s,所以从第3根至第7根电线杆用时为10 s,C错误;由=知汽车从第3根至第7根电线杆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0 m/s,D正确.] 预测3 解析 (1)公交车的加速度a1==-m/s2=-4.5 m/s2 (2)公交车从相遇处到开始刹车用时t1== s=s 公交车刹车过程中用时t2== s 张叔叔以最大加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用时t3== s=2 s 张叔叔加速过程中的位移s3=(v2+v3)t3=7 m 以最大速度跑到车站的时间t4== s≈7.2 s t1+t233 m,所以D正确.] 提 示 课后完成《专题能力提升训练》第145页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