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现在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介绍:
从实际生活实例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伽利略实验得出伽利略的观点。[来源:高考资源网]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并让学生理解。
提出惯性概念,并提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解释。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第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他们只是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伟大意义。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第二,在能力培养上:1.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我再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建议抽象思维。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第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第四,对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几点不足:
一是没有很好的完成既定的情感目标。在知识处理和方法培养上,花了大量时间,在让学生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基本上没什么剩余时间介绍少年牛顿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成果往往是众多科学家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来源:高考资源网]
二是如果学生上课前能对本节课知识进行预习,效果会更好。在课堂上,有少部分学生对设计实验毫无头绪,要是事先提出预习要求,上课时这些学生就会跟上上课节奏。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