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设计(二) 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能从空中自由下落的物体,雨滴、飘落的雪花、落叶、苹果落地…… 上述物体之所以落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研究这种运动对生活和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撂一块石子来测量楼宇的高度,可以计算空投救灾物资的时间等等.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推进新课 师:(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如图1)现在我们来研究挂在细线下的小球.小球是静止的,它受几个力?    图1 图2 图3 图2-5-6 生:受两个力.(学生对小球作受力分析,如图2) 师:现在我们用火把细绳烧断,那么小球受几个力?它将怎样运动? 生:小球只受重力(作受力图如图3),小球会向下运动. 师:(演示用火将绳烧断,小球自由下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点评:这样引入课题,先不涉及空气阻力问题,便于单刀直入地提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师:这种运动有什么规律呢? 生:是匀速直线运动. 生:不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到底哪位同学说得对呢?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人研究过了,他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他研究了物体下落现象,重物体与轻物体哪一个下落得快? 生:当然是重物下落得快了. 师:(演示:木球比纸片下落得快)和大家一样,他看到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提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的重力决定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的方法是观察与思考,他认为人类只要凭借观察自然现象,再加上大脑的思考便足以建立起宇宙间万物变化的规律. 师:伽利略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且伽利略在研究方法上与古希腊哲学家大为不同,他认为不仅需要用眼观察,还需要动手实验,不仅需要定性思考,还需要对实验结果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物理研究的新方法. 生:伽利略是怎样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 师: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讨论,就像伽利略说的那样——不仅需要用眼观察,还需要动手实验;不仅需要定性思考,还需要对实验结果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师:我们来做实验.(演示:从同样高处静止释放大小相同的木球与乒乓球,几乎同时落地;相同的两张纸片,把其中的一张揉成团,同时同高由静止释放,结果纸片后落地) 生:原来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重力决定的. 师:亚里士多德错在哪里? 生:有空气阻力. 师:对!排除了空气阻力,物体就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我们现在再来做一个实验,(演示:在有空气的玻璃管里羽毛比硬币下落慢,抽去空气后,羽毛与硬币下落一样快,再逐步地适量放入空气,羽毛与硬币下落速度的区别逐渐显著) 师:在排除了空气阻力之后,羽毛与硬币、木球与乒乓球、形状不同的纸片……不同的物体都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呢? 实验探究 按照教材第43页的图2.5-1装置做实验,将一系列连接纸带的重物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 实验注意事项:(1)按照教材图示和实验要求连接好电路,并用手托重物将纸带拉到最上端; (2)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限位孔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3)应选用密度和质量较大的重物,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以减小阻力; (4)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 (5)手捏纸带放开之前,手不要晃动,以保证打出的第一个点清晰; (6)重复上述步骤,直到选取打出的第一个点与第二个点之间的间隔约为2 mm的纸带才是有效的; (7)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思考影响实验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并加以指导; (8)提醒学生保留好纸带,为下一节研究运动规律作准备. (课件展示) (1)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怎样? (2)物体速度有无变化? (3)相邻间隔的位移差怎样? (4)影响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参考信息:(1)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速度方向不变;(2)速度的大小改变,具有加速度;(3)相邻间隔的位移差相等;(4)主要是阻力. 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板书) 师:不同的物体从相同高度由静止落下,它们的运动状态会有什么不同吗? 生:从相同高度由静止落下,时间是相同的.由v0相等,时间t相同,下落的高度h相等,由h=at2,所以不同的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物体做的是初速度等于零的、加速度相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不同重力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板书) 师:那么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又该是多少呢?(教师出示自由落体闪光照片)  图2-5-7 测定重力加速度闪光照片 (求出加速度的值,再介绍精确实验测定的北京、北极、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值,并给出一般取值.)重力加速度g=9.8 m/s2.(板书) 师:在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加速度值大小有所不同,请同学们看下面的g值表(课件展示): 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g/(m·s-2) 标准值:g=9.806 65 m/s2 地点 纬度 重力加速度 赤道 0° 9.780 广州 23°06′ 9.788 武汉 30°33′ 9.794 上海 31°12′ 9.794 东京 35°43′ 9.798 北京 39°56′ 9.801 纽约 40°40′ 9.803 莫斯科 55°45′ 9.816 师:通过观察g值表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大小不一样,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赤道处g值较小,两极g值较大. 师: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它的方向如何呢? 生:应该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板书). 师:我国北京的重力加速度是9.801 m/s2,一般取值为g=9.8 m/s2,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 m/s2. 师: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v-t图:  图2-5-8 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物体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它的运动也可以当作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板书) vt=v0+at→vt=gt s=v0+at2→s=gt2 vt2-v02=2as→vt2=2gh(板书) (课件展示) 例题:某人要测一座楼的高度,他从楼顶上静止释放一个小石块,测得石块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是3.0 s,问楼有多高? 解析: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由自由落体计算式得: H=gt2=×9.8×32 m=44.1 m. 师:同学们从这道题的解题中可以看到自由落体运动规体的应用,它使我们把长度测量的问题变换为时间测量的问题,物理科学的研究中经常运用测量变换的方法. 课堂训练 为了测出井口到井里水面的深度,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下落.测得经2 s钟听到石块落到水面的声音,求井口到水面的大约深度.(不计声音传播的时间) 解: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由h=gt2得井口离水面深度h=×9.8×4 m=19.6 m.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规律以及规律的测定方法、原理.本节课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渗透着理想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物理学研究中以及整个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布置作业 教材第45页“问题与练习”3、4题. 实录点评 本节课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展现自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缺点是练习较少,应注意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注重课堂训练,提高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 品中考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