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制作人:徐玉利
审核人:张宝玉
制作时间:2013年3月
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内容。
2、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一、课前导学:
1、相关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故号信陵君。
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
战国时,门客们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他们投奔效劳于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这就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2、战国四公子:
魏国 信陵君 魏无忌 赵国 平原君 赵胜
齐国 孟尝君 田文 楚国 春申君 黄歇
3、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魏国贵族,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其为人礼贤下士,常有门下客三千,素以养士著称。因而与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四公子“。信陵君因为在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窃取虎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而名居四公子之首。后安釐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大将蒙骜的进攻,威震天下。但由于秦采用离间计,魏王又剥夺其军权,信陵君因此抑郁谢世。
二、自学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
(1)俾倪( )
(2)摄敝( )衣冠( )
(3)公子执辔( )愈恭
(4)公子自度( )不能得之于王,
(5)直上载( )公子上坐
(6)侯生果北乡( )自刭( )
(7)平原君使者冠( )盖相属( )于魏
(8)而公子亲数( )存之
(9)请数( )公子行日
(10)椎( )杀晋鄙
2、 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5),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6~11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1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右侧空白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