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制作人:陈洪强
审核人:张宝玉
时间:2013年3月
学习环节
学习内容
教与学笔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致、故、辞”及虚词“以、乃” 。
2、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
3、分析文中的“义” 。
4、学习本文后给你的人生启示 。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学生总结整理
文本解读
具体分析
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文言知识分类探究★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⑴负之,衣以文葆。
⑵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
⑶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
⑷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
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
二、解释下列实词在各句中的意义。
致
(1)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1)招引,招来
(2)致食客三千人 (2)招致
(3)非能水也,而致千里 (3)达到
(4)学以致用 (4)达到
故:
(1)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1)缘故
绝不会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
(2)故久立与其客语 (2)故意
(3)今公子故过之 (3)特意
(4)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4)所以
世人都不了解他,所以才混迹于屠人之中
(5)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5)特意、故意
多次请他,朱亥故意不回拜
(6)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6)所以
(7)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7)原来的
辞
(1)程婴乃辞诸大夫 辞别
(2)鲁连辞让者三 推辞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推辞、拒绝
(4)吾今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三、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
(1)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2)衣以文葆,匿山中。
(3)韩厥具以实告。
(4)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5)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
当时范雎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因为怨恨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
(6)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如今我不去复命,这样他就会认为我的 任务没有完成
(7)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分钱的时候多半留给我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心,他知道我很贫困
(8)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我们准备用十太牢的规格来款待贵国国君
乃
(1)、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2)、将作难,乃治灵公之罪。
(3)、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4)、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5)、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
(6)、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直到今日相见,才发现先生是天下难得有才之士呀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四、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
(1)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2)亦太甚矣!先王之言也。
(3)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4)夫人置儿绔中
★课文内容深入解读★
五、深入阅读?
1.?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段把主人公程婴、公孙杵臼“义”的精神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2.?根据《史记 赵世家》改编的戏剧《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18世纪初欧洲就有四种主要译本和五种改编本,改编者有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等。我国许多剧种至今仍在上演此剧。《赵氏孤儿》的故事为什么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六、写作延伸
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⑴衣,名作动词,穿,这里指裹上。
⑵活,使动用法,使……活
⑶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⑷服,名词作动词,穿。祠,名词作动词,祭祀
(1)介词,用(2)介词,用(3)介词,把(4)连词,来(5)介词,因(6)介词,因为
(7)动词,认为(8)介词,用
(1)、是(2)、于是,就 (3)、于是,然后 (4)、却
(5)、是
(6)、在
(7)、竟
(8)、竟
(1)省略句(2)主谓倒装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省略句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以“深山藏孤”为题,写一篇短文。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