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国当代诗四首》、《外国诗四首》之《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一)诗歌鉴赏方法:
1. 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的创作经历与创作风格。
2.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社会环境)。
3. 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以体会意境。
4. 关注表现手法,以深刻理解诗歌主旨。
(二)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关系。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讲读)中,舒婷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诗歌第一节,连用“老火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意象,加以“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来描绘祖国所承受的苦难与忧患,并且连用“我是……”的句法,暗喻我和祖国的关系,增强这种痛苦的深度。第三节则用“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意象,来唱出对祖国的希望之歌,抒发诗人在祖国获得新生之后的激动不已的情绪。
2. 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讲读)中是怎样写出秋天的自然之美?
诗人既写出了秋天的自然之美,又赞颂了创造的永恒。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是,梁小斌写秋天的自然之美,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来描绘秋天的风光,而是着眼于对秋天风光的感受上。“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不写风光之美,而写这种美让我陶醉;“我仰望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秋天的辉煌,秋天的美丽,秋天的神秘,尽可让我们自由地想象、联想,去充实、感悟。
3. 《山民》(自读)寓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山民》以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希望出山,向往着海而终未实现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山民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矛盾心态。他不甘于现状,从小就渴望走出大山,走向海。“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后代身上。但是,“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儿子也使他很疲倦”。诗中“他想”、“他觉得”、“他不再想了”、“他只是遗憾”等表心理活动的语句,暗示了“他”最终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只是遗憾和抱怨而已。山民空有理想和追求,而无实现理想和追求的行动,恐怕也只能落得个怨天尤人的后果。
4.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自读)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大海意味着无边的空间和博大的包容。“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热爱人类的痛苦与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必须歌唱的”(海子语)。因而面对大海时,诗人就感到春暖花开时的愉悦: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大海般的胸怀将自己的幸福与人分享,用强烈的生命意识为陌生人祝福。
5. 《篱笆那边》(自读)隐含了什么哲理?
诗中的意象都有象征意味。“草莓”既可看成人们喜爱的事物,也可看成人们追求的目标;“篱笆”既可看成是一种界限,也可看成一种阻碍,是阻隔人们实现愿望达到理想目标的一种距离;“上帝”可指人们会顾及的长者、尊者等等。全诗用小孩的口吻写出,具有很强的哲理意义:总是认为有距离的东西是美好的,总是追求认为“甜”的事物,不管是小孩,还是上帝。结尾句,诙谐幽默,揭示了人们的普遍心理。
6. 《我愿意是急流》(自读)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我愿意是急流》在形式上(1)全诗由五组意象群组成,善于变化。急流、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春藤、草屋、火焰、云朵、夕阳,意象之间联系紧密,能更好地体现“我”为了爱人而甘愿奉献一勿的真挚感情。(2)全诗五节。句式结构大致相同,“我愿意…/只要我的爱人(是)……”各引出三句,其中所引诗句二、四句押韵,每节押两韵,这样能较好地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
二.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与情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节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诗人(“我”)以现在的眼光来写祖国过去(“‘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地面的花朵”),第三节则以现在的眼光来写祖国的未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痛苦上升为希望,诗人的心境亦由悲苦转为激动。第四节“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我”和“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形成对照,突出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看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前三节写我与祖国的关系,第四节写祖国和我的关系,这种关系联系的纽带便是我对祖国的深沉而诚挚的爱。
【模拟试题】
一. 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1——3题。
1. 诗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象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我”和“祖国”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山民》的第二、三节,回答4——5题。
4. “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疲倦”这句诗暗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针对第二节,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个山民具有愚公一样的精神?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邱彩云的《牵手》,回答6——7题。
牵 手
邱彩云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
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
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待千年颤抖的手
6. 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女友/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一双双大手”指各人的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
B. “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还”是与“只”相呼应的,意思是只有我没有人牵,被留下,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也被留下。突现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
C. “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却再也不来牵我”说明男主人公是为了救助溺水女童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D. “等待千年颤抖的手”这一句点明了时代特点,在等待新千年到来的时刻、想到跨世纪的爱情,女主人公“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双手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了。
7. 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女土人公“我”是一个丁香般纯洁淡美的姑娘,清明节,她独自来到男主人公的坟头,放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放上自己永久的爱和无穷的思念。
B. 本诗男主人公是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啬生命的男子汉,他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可知他生前与女主人公情投意合,在女主人公的心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C. 本诗采用第一人称女性口吻进行叙述,叙述清明节她到爱人坟头献花致哀的经过,没有比喻,没有象征,没有哀痛欲绝的表露,语气平缓甚至平淡,但却能打动人心。
D. 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女友都被牵走与“只留下我”对比,“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与“不来牵我等待千年颤抖的手”对比,贯穿全诗的生与死,喜与忧的对比等等,还有诗题叫“牵手”,实则没有牵手的对比。
四. 阅读杭约赫的《题照相册》,回答8——9题。
题照相册
杭约赫
我们从平静的小河里,
从反光的玻璃上,
看到多少熟悉得陌生的脸,
那是你的、我的,有时像他的。
匆忙的闪过,闪过
这短促的一生:忧患和安乐的交替,风雨袭来——
婴孩大了,年轻的老了……
记忆给我们带来慰藉,
把捉一线光,一团朦胧,
让它在这片纸上凝固。
凝固了你的笑,
你的青春。
生命的步履从这里再现,领你来会见自己。
一九四九年初
8.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静的小河”、“反光的玻璃”都可以照出人影,这一特点正是相册与这两个意象的连接点。
B. “匆忙的闪过,闪过”既是写翻看相册时的视觉感受,又写了诗人对人生岁月的匆匆之感。
C. “把捉一线光,一团朦胧”是说如今记忆中的一切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由闪光变得模糊不清了。
D. “领你来会见自己”的是“生命的步履”,这是诗人面对相册时对生命历程的再回首、再认识。
9. 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故意在“有时像”一句跨行、跨段,造成大停顿,表现了辨认时的迟疑、停顿,暗示了时间流逝所造成的陌生。
B. 前两小节都写翻看相册,但第一节是静观实物,第二节则虚写动态;后两节主要抒写照片带来的温馨回忆和生命感受。
C. 全诗把照片作为诗人审视人生、自省生命的对象,将凝固的瞬间与流动的时间、曾经经历的岁月与现时的观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D. “婴孩大了,年轻的老了”的无限感慨隐含在照片与照片间的空白岁月里,表现出诗人在垂暮之年对往昔的留恋与人生苦短的无奈。
五. 阅读席慕蓉的《出塞曲》,回答10——11题。
出塞曲
席慕蓉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语言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 阴山旁
英雄骑马啊 骑马归故乡
10.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节表明,“我”思乡心切,希望有人为“我”唱一首故乡的歌。“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说的是用柔美动听的声音才能安抚“我”漂泊的灵魂。
B. 第二节中写“塞歌”的调子是悲凉的,那是因为古老的“塞歌”是无数的戍边战士和他们的“佳人”用血和泪凝成的,用生命谱成的。
C.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侧面说明“我”爱听,因为它是“我”思乡的安魂曲;因为“我”从中找回了失去的家园。
D. 第三节中“我”突然变成了“我们”,“如果你不爱听”,也不爱唱,那“我们”就自己唱,而且“要一唱再唱”。说明盼故乡,盼团圆,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精神洪流和历史趋势。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名《出塞曲》,实际上是一首“怀乡曲”。诗人借以抒写的是对祖国、对故乡的无限渴望。诗人用古曲写新诗,正是将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
B. “草原千里闪着金光”、“风沙呼啸过大漠”、“黄河岸,阴山旁”,“我”心中的“英雄”,正“骑马归故乡”,诗人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英雄画卷.把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体现了席幕蓉诗歌雄迈豪放的一面。
C.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历史和艺术的张力很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和想象空间。“长城外”、“千里草原”、“黄河”、“阴山”、“大漠”等意象,令人想起许多相关的古典诗句,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大漠风尘月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等等。
D. “思乡”的诗歌很多,如余光中的《乡愁》、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出塞曲”、“邮票”、“蟋蟀”都是诗人“乡愁”的载体。诗人所“轻轻呼唤”的,所咏叹的,所“吟哦”的主题是相同的。
六.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回答12-15题。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2. 这首诗的线索是( )
A. 时间
B.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C. 乡愁
D. “我”
13. 下面对《乡愁》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 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D.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 本诗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 本诗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15. 对作者以“坟墓”喻指乡愁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来概括自己生活道路的一个阶段的乡思内容。
B. 以“坟墓”作为载体,寄托游子思乡的情意。
C. 寄托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 形象表明母亲过度思念儿子造成的不幸后果。
七. 阅读许达然的《路》,回答16-17题。
路
[台湾]许达然
阿祖的两轮前是阿公 拖载日本仔
拖不掉侮辱 倒在血地
阿公的两轮后是阿妈 推卖熟甘薯
推不离艰苦 倒在半路
阿爸的三轮上是阿爸 踏踏踏踏踏
踏不出希望 倒在街上
别人的四轮上是我啦 赶赶赶赶赶
赶不走惊险 活争时间
(1979年8月)
16. 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写的是台湾日军占据时代祖辈的命运,他们用两轮车拖载日本仔而死于非命。
B. 第二、三节分别写“阿妈”和“阿爸”。表现台湾光复后父辈为生命而劳碌奔波的情景。
C. 第四节出现的是作者,他驾驶着出租车而在艰险丛生的环境中争分夺秒。
D. 全诗写出了劳苦大众的悲剧命运和作者对他们的深厚同情。
17.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以“路”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横截面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之前,作者从历史的纵面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事物——阿祖的两轮、阿公的两轮、阿爸的三轮、别人的四轮——作集中的描绘,时间的跨度不同,但同为“轮”则一致。
B. 这首诗以“路”为经,以“轮”为纬,以人物为中心,纵横交织地创造了一幅令人惊心而深思的生活场景,是一篇对不平人生的控诉状。
C. 全诗四节,每节均为两行,每行又都是由两个短句构成,每一节各自独立,彼此之间又构成了严格的对仗。
D. 在句法上,本诗“顶真”与“连续反复”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很成功。
八. 阅读诗歌,回答第18题。
帆
(俄)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中,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弓起了腰轧轧在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要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832年)
1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写远景,诗人用极简练的笔触勾画了一幅大海孤帆的动人情景,然后用两个充满感情色彩的疑问句勾起读者对“帆”的探究欲望。
B. 第二节写近景,把帆船与风浪搏斗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又用两个感慨万端的否定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深入。
C. 第三节近乎特写镜头。一上一下,突出了“帆”与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从而强调发“帆”执着地祈求风暴的叛逆性格。
D. 全诗一共三节,每一节都是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大海上这只孤独的白帆,其实正是诗人那骚动不安的心灵的象征。
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意境
①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特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因而决不雷同,有甲的朦胧,有乙的雄阔,有丙的悲慨,有丁的缠绵等等。
②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镂金错彩、刻意雕琢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所谓“不隔”,就是______。
③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意境的创造规律密切相关。意境作为抒情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它的创造不同于—般艺术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
④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主客体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意的核心,而景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画面。
⑤在意境中,情与景不是杂合的拼凑关系,而必须交互相融,契合无间。离开了“情”,孤立自在的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物化“了的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⑦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______为______,使生态物体,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是以______生_______、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
⑧创造意境,必然形神兼备。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点。
1. 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入第①段的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D.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搂”
2. 在第②段结尾处的横线上填写四个字。将“不隔”解释清楚。这四个字是:
_____________
3. 第③段开头说的“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具体指什么内容?(回答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虚“、“实”二字分别填入第⑦段的四个空白处,它们的正确顺序应是:______。
5. 本文谈到意境的几方面创造规律,请分别用主谓短语加以概括(答总共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 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从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 代表了新的希望的产生,代表了摆脱劫难后的无比喜悦,代表了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
3. “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含了整个祖国,“我”的生命和血肉、理想和追求,同祖国的兴衰、人民的命运融合在一起了。
二.
4. 他走出山里的希望再一次破灭了。
5. 不能。因为“山民”的想法从未付诸行动,只是流于空想而已。
三.
6. D。“等待千年”不是指“新千年”,这是夸张,表明等待之长;“颤抖的手”形容渴望得到爱情的激动心情。
7. D。题目叫“牵手”,实则诗中没有牵手,这不算对比。
四.
8. C 9. D
五.
10. A。对“用……呼唤”分析太实了。
11. C。“白日……海流”不属《出塞曲》。
六.
12. A 13. A 14. A 15. D
七.
16. C。抒情主人公为“我”。
17. D。应为“间隔反复”。
八.
18. D。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九.
1. C、D、B、A(考查对有关诗句基本感情的理解)
2. 真实自然(考查理解段意、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3. 给读者带来新鲜、独特的美惑。(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本文前两段介绍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以及这种艺术形象来自何处,后面几段分别介绍意境的创作规律。第③段正是起过渡作用的段落。所以本题应从第①段手找有关的信息。)
4. 虚、实、实、虚(考查理解段落基本意思的能力)
5.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要注意段首概括这一行文特点。)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