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灯》(自读课)
一. 学习目标:
1. 鉴赏本文,领悟文中揭示的“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深刻哲理。
2. 体味作者以“灯”为象征物,含蓄地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的艺术构思。
3. 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分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品味本文文笔细腻,含而不露的语言特色。
二. 关于课文:
1. 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2. 写作背景:《灯》这篇散文写于1942年2月,巴金说:“这篇文章写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这一时期从表面上看,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张牙舞爪,好像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它在中国战场上已疲于奔命,被拖住有五年之久。正是为了摆脱困境,它才不惜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强占香港。日本军国主义疯狂又虚弱的两重性同样明显地表现在中国战场上。此时,中国人民正蒙受着灾难,但希望之火点燃在人民的心中。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决战的年代。
3. 线索及思路:
思路是:从眼前的灯 回忆中的灯 联想的灯 眼前的灯。散文以灯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穿起来,表达中心。
4. 课文的重点、难点:
全文以灯为线索,对灯的描写如“心灵的灯”、“熊熊的火光”、“一点微光”等都具有含蓄并且深刻的多重的象征意义,就个人而言,象征着生活中的温暖、安慰和希望;就当时社会而言,象征着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就全人类而言,象征着人类正义的不灭,爱的不朽。但全文主要象征意义,是表明作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条件下,对胜利仍然充满信心。
5. 文章写作特色:
(1)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
(2)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永不熄灭的灯在人们前进中的指引作用,从而表达作者热爱光明,追求理想的执着情怀。
(3)对灯的描写由实而虚,由具体而抽象。
(4)移情入境,熔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从而使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6. 关于几个意味深长的语句的分析:
(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一个人不仅仅靠粮食活着,还要依靠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2)“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灯光不会熄灭,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对着山那边微笑”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3)“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这句话指的是,在黑暗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鼓舞,我也会消沉下去的。
(4)“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意思是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自读课)
一. 学习目标:
1. 学习热爱生活、珍惜光阴并能勇敢地面对和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2. 学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
二. 关于课文:
1. 作者的思想情感: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给《太平洋月刊》写的一篇散文,命题纯属假设、幻想,却真实而酣畅地写出了一个重残女子的内心世界。文章即使对健康人,也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文章一开头就引出奇想:“假如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最希望看到什么东西呢?”于是作者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任意翱翔于理想的蓝天白云之中,作者用她手中的彩笔,潇洒自如地描绘了一幅幅可观、可闻、可言的全方位的图景。读者从文中看到一个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求,对生命的珍惜。散文使一个健康的正常人为之感动,从中领悟到什么才叫做宝贵。此文始终表达了作者这种感情,以情动人。
2. 本文的线索:文章在叙写方面以时间为顺序,以“看”为线索,“看”的内容中渗透了真实的情感。
3. 课文重点
(1)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的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行文中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表现出她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求知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友爱。
(2)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人情真意切的规劝。规劝人们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它感官,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
(3)运用白描手法直白内心世界,情真意切的情感跃然纸上。全篇运用家常话语,叙说自己的故事和内心的召唤,劝诫人们珍惜光阴,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等。
4. 课文难点:思路探索是掌握、理解本文的难点。
作者生活的圈子当然是走向世界的出发点,先写生活圈,让人明白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作者住在长岛森林山,把森林漫步安排在第一天下午,符合从自然到社会的逻辑程序。把参观博物管安排在第二天,又把自然历史博物馆放在前面,与第一天下午的森林自然界相衔接,把艺术博物馆放在后面,又与晚上的艺术活动衔接。把周游城区安排在第三天,把现实社会生活放在最重要的部位。作者通过想像中的三天历程展示内心的渴望,表达对世人的劝诫。她以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美好的幻想,警示人们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噩梦( è ) 禁( jīn )锢 窒( zhì )闷 殉( xùn )情
B. 翌( yì )日 拘泥( nì ) ?梦寐( mèi ) 孤寂( jì )
C. 熟悉( xì ) 无邪( xié ) 袭( xī)击 徘徊( huái )
D. 回溯( sù ) 泥泞( níng ) 虔( qían )诚 短暂( zhàn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没精打彩 化为灰烬 变幻莫测
B. 千帆竞发 人才汇萃 贪赃枉法
C. 恪守不渝 乔装打扮 委曲求全
D. 记忆尤新 墨守成规 浮想联翩
3. 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噩梦(凶恶惊人的) 窒闷(阻塞不通)
B. 溺死(淹没在水里) 回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C. 照彻(通,透) 袭击(袭击,侵袭)
D. 殉情(为了某种理想、追求而牺牲生命)
1. 下列横线处,选填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1)我还确信我会变成一个在橱窗前蹓跶的常客,看着那多姿多彩、 的陈列品,一定感到赏心悦目。 (2)我将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观赏那光色的 ,正是在这变幻中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3)我还要为 而又辉煌壮观的落日祈祷。
(4)那些 的塔尖,那些用钢铁和石块筑成的巨大堤岸,就像神为自己修造的一样。
A. 绚丽夺目 五光十色 变幻莫测 灿烂夺目
B. 五光十色 变幻莫测 绚丽夺目 灿烂夺目
C. 变幻莫测 灿烂夺目 五光十色 绚丽夺目
D. 灿烂夺目 绚丽夺目 变幻莫测 五光十色
5. 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A. “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表明作者当时安宁、恬然的心情。
B. “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表明作者的眼睛逐渐适应了黑暗。
C. “浮起来”的“浮”字表明了由于浅色的东西在黑暗中首先显现而产生的动感。
D. “脚下横着沉睡的大海”正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令人不安的感觉。
6. 指出下列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 )
A. 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排比)
B. 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比喻)
C.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比喻)
D. 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引用,借代)
二. 阅读能力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5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7.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象征 。
8.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对“恩泽”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一点光,一点热。
B.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C. 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D. 亲情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激发了我生活的勇气和生活的热情。
9. “热促成它的发育”中“它”指代 。
10.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寓意是什么?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人不但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
B. 人不仅仅是活着,还要有点精神。
C. 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还应该有感情。
D. 人活着不仅仅依赖粮食,还依赖精神力量,依赖希望。
11.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一句中,“黑暗的海”是指( )
A. 内心常有空虚消沉的一面。
B. 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C. 处在黑暗之中的大海。
D. 日本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12.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我的心常常在……”这一划线句子的含义。
13. 这几段文字进一步深刻揭示了灯光的作用。请概述。
14. 对末段中“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一句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类存在,总要点灯,总有灯光。
B. 人世间,总有光明,总有爱。
C. 灯光不灭,意味着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胜。
D. 热爱生命,向往光明,心头就有不灭的灯光。
15. 对“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一句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那边指光明,这句话表达了向往光明的情怀。
B. 山那边指革命根据地,表达了对根据地的向往。
C. 对眼前灯光的微笑意味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D. 在黑暗中看到灯光,表达作者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米力靳·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的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枚古金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有人提出搜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搜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了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身,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转到雷勃的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搜身呢?”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16. 小说的第一段文字,有两方面的作用是
一是 ,二是 。(不超过10字)
17. 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是 (不超过10字)展开情节的线索是 (不超过6字)。
18. 小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试做简要分析。
答:
19. 小说的结尾安排得非常巧妙,雷勃是因为“偷”了食品而拒绝搜身的。对此,小说前文至少有三处伏笔,请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1)
(2)
(3)
20. 下面是一首《祖国颂》的长诗节选。读后仿造相应的句子,把空缺的句子补齐。要求想像合理,比喻恰当,整体结构一致。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
(1)
为你唱起一千支一万支歌;
如果我是一粒种子,
也要播撒在你温暖的土地,
(2) ;
(3) ,
也要融进你广袤的胸怀,
去催动你繁荣富强的浩海瀚波。
我深深地爱恋着你呵,
我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
21. 将下面这句话,按要求进行改写。
当它们不能找到泥土时,它们便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到温暖,从雨水那里得到湿润,而惟一的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找。
(1)用“尽管阳光”开头改写这个句子,不得用“它们”作主语。
尽管阳光 。
(2)用“尽管它们”开头,改写这个句子。用“它们”作主语。
尽管它们 。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B( A. 禁jìn C. 悉xī 袭xí D. 泞nìng 暂zàn )
2. C( A. 彩——采 B. 汇——荟 D. 尤——犹 )
3. B(“回溯”在课文中应为“往上推求或回想”)
4. B
5. A( 前文中有“从噩梦中惊醒”,应该心有余悸 )
6. B
二. 阅读能力
7. 爱情的精神力量
8. D
9. 驱散了黑暗后的心灵,即追求光明的心灵。
10. D
11. A
12. 在黑暗的困难的日子里彷徨,要不是光明的希望在前面鼓舞,我也会消沉而毁灭。
13. 灯光凝聚着人间的爱和温暖,是一种使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巨大精神力量。
14. A
15. B
三.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16. 一是根据了雷勃的性格特点;二是为结尾情节埋下了伏笔。
17. 雷勃被诬到真相大白;金币失而复得。
18. 不矛盾。因为在雷勃看来,公开接受施舍才有损自尊,而因为贫穷去偷窃食物是暗中进行的,别人并不知道。因而这种行为是自尊心太强造成的。
19.
(1)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贫困;
(2)红着脸拒绝搜身;
(3)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出去。
20.
(1)也要翱翔于你寥廓的天空
(2)向你奉献最甜美的硕果
(3)如果我是一条小河
21.
(1)尽管阳光给了它们温暖,雨水给了它们湿润,而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找,当它们连泥土也不能找到时,石缝便寄托了它们的最后一线希望。
(2)尽管它们能从阳光中分到温暖,从雨水中得到湿润,但是它们却必须自己去找那惟一的、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们当泥土也不能找到时,便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石缝里。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