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和《我的空中楼阁》
刘利民 主讲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重点字词:
(1)生字及易读写错误的字:
〈1〉煤屑(xiè) 〈2〉幽僻(pì) 〈3〉蓊(wěng) 〈4〉踱(duó) 〈5〉参差(cēn cī) 〈6〉媛女(yuàn) 〈7〉梵婀玲(fàn) 〈8〉袅娜(niǎo nuó) 〈9〉鷁首(yì) 〈10〉櫂(zhào) 〈11〉敛烂(liǎn jū) 〈12〉憩(qì) 〈13〉幢(zhuàng) 〈14〉绚烂(xuàn) 〈15〉谧(mì) 〈16〉缥缈(piāo miǎo)
词语解释: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弥望:满眼。
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
鷁首:鷁,水鸟。古时画鷁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
櫂:通“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
敛裾:裾,衣襟,这里是提一提衣裳的意思。
〈10〉清健:清秀,矫健。
〈1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12〉游目骋怀:游目,纵目四望。骋怀,放开胸怀。谓尽览景物,舒展胸怀。
〈13〉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4〉宁谧:安宁,平静。
2.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①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②李乐薇:1930年生,江苏人。台湾省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香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优美动人,风格温婉,其作品入选香港、台湾的语文课本。
写作背景:
①《荷塘月色》一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的西院。文中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
这一年,正值大革命失败之际。中国大地发生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蒋介石叛变了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和彷徨之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但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哪里去》)。但是,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又无法安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想“超然”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
(3)鉴赏要点:
①《荷塘月色》了解缠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及其变化过程,体会作者用白描手法,写尽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②《我的空中楼阁》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心中景,意中画,写人的本质力量对意象化了的景物,以体现蕴含的情致,极富感染力。
学习指导
1.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作者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的较强的抒情性,往往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认识和感情,用以感染或启迪读者。
无论人、事、景、物、无论情、理、意、味,都是使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欣赏散文的过程,总是由语言而知语义,由语义进入作品中的艺术世界,再深入一层,领悟其中更深刻的情趣或哲理。而散文的语言朴素冲淡,精练优美,色彩和谐,节奏自然,韵味隽永,浑然天成,既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又有作家鲜明的风格特点。
欣赏散文的语言要反复朗读,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感染,走进作品中那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中去。我们还要潜心品味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怎样修辞,怎样灵活地构思和安排语言,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这样才能获得文中淋漓尽致的美感。
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铺垫等。艺术手法的赏析,要因文而异,同是写景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写心中景,意中画,《荷塘月色》用白描手法着意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造了一种清静、幽暗、朦胧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着重理解分析散文中记叙、描写的主要物象,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意境,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作者是直接写物来表达认识,还是把抒发情感与记事结合在一起,还是表面写景实则饱含感情抒发,从而识辨清楚其艺术手法,达到鉴赏分析的目的。
2.《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分析理解:
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下来可以看到: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有失落感;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这些都说明这种忧郁的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课文开头写想起荷塘,是“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从而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荷塘月色》写景的艺术技巧:
本文写景突出了物境之美,并在景物中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富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运用形象传神的动词,勾勒景物特征。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就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浮”字,准确表现了青雾在荷塘的方位和雾的形态、雾的轻柔、雾的厚薄。
(2)借助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特征,营造散文意境。
①用比喻:如写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剔透地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②用拟人:如写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突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形状,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激发了读者的想像。
③用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了眼前之景,而且富有一种音韵美。缕缕荷香、静静荷花、薄薄青雾,既加强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4.《荷塘月色》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感亦称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听、嗅、味、触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即把一种感觉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形象的修辞方法。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嗅觉形象,而转化为歌声这一听觉形象,它们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感觉的转移引起想象的跳跃,同时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意境的内涵,也使环境显得更加优雅宁静。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是视觉形象,“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听觉形象。这样的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美妙的幻境,激活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光影的和谐与名曲的优美悠扬,两种意象叠加,使艺术效果倍增,更增添一种幽雅温馨的气氛。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五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因此,“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这句话也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既是因忆而抒发的感慨,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在写景之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宕开这一笔,使文章更有意蕴和行文回环婉曲之美。
6.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忆起《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用意:
从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以推知,作者对江南采莲的旧俗的惦念,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作者长时间在江南,在游月下荷塘时,从荷花想到采莲的事,从而引出一缕怀古思乡的情绪来,是很自然的事。而《采莲赋》和《西洲曲》中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和作者孤独哀愁之情。
7.《我的空中楼阁》思想内容的理解: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的周围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同时,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可以感觉对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8.《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标题“我的空中楼阁”,就有托物言志的意味,既指山脊之上,树丛掩映之中,我的山居小屋犹如仙山琼阁般的美好,又指这世外桃园般的生活环境,是自己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这标题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热爱自然,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写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山、小屋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等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景物描写越生动,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
9.《我的空中楼阁》写景的特色:
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对托“志”的物——小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侧面的描写。比如:从山的角度写小屋,突出小屋的“生气”和“情调”;从树的角度写小屋,近看“含蓄而有风度”,远看“轻灵而自由”;从时间上看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夜晚是朦胧的。这种多角度地写小屋,不仅充实了小屋“美”的具体涵意,也把作者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生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力地烘托了本文的主题。
(三)例题精讲
例题:同样是写雪景,写法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同,现以A、B、C、D四种符号代表四种写法和作用。下面四段雪景描写各属于这四种中的哪一种?
A.从形状、规模角度写,用以渲染气氛,或造成某种特定氛围。
B.从视觉或听觉角度写,用以表现人的感受或情感。
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写,用以衬托人的思想和行动。
D.从气势角度写,用以提供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背景或产生某种象征意义。
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③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来向天空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
2.分析及解:
① A. 选自鲁迅的小说《祝福》,通过描写雪花的形状(有梅花那么大)、规模(满天飞舞)来渲染鲁镇祝福时纷乱、忙碌的特殊气氛和景象。
② C. 也选自《祝福》,这是“我”听到祥林嫂之死所感受到的沉郁凄苦。
③ D. 选自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用“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写出大雪和气势,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 B. 这一句有听觉描写“风卷着雪花……,撞开了人家的窗”;有视觉描写“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表现环境的黑暗以及人物的特定的紧张、惶恐心理。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1.基础性训练题:
(1)选择题:
①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媛女(yuàn) 敛裾(qún)
静谧(mì) 袅娜(nuó)
B.眉黛(dài) 点缀(zhuì)
霎时(shà) 渲染(xuān)
C.踱步(duó) 梵婀玲(fàn)
休憩(qì) 翩然(piān)
D.鷁首(yì) 清晰(xì)
花蕊(ruǐ) 骋怀(chěng)
②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缓步行走) 弥望(充满) 蕴蓄(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B.明眸(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丰姿(丰满的姿态) 顾盼(回头看)
C.风致(美的姿态) 宁谧(安静) 脉脉(这里形容水流的声音)
D.倩影(美丽的影子)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盈耳(充满)
③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最相近的一句是( )
例句: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A.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
B.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迷离之感。
C.教堂的地是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
D.她的“圣女升天国”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
④下面四句不属于比喻的一句是( )
A.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C.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D.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
⑤《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笔锋突转,联想江南旧俗,追怀往昔,对其意图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借“惦着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寓示对现实的不满。
B.作者以莲自况,表现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C.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对江南的惦念,更是表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⑥对“我的空中楼阁”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在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
B.指幻景中的楼阁,作者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C.寄托了作者热爱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D.指作者想脱离现实,远离社会而追求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环境。
⑦下列句中修辞特点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是(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⑧根据语言环境,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可是来不及注意,它已经一蹦一跳,左弯右拐,跑得只剩下忽隐忽现的模糊踪影了。你的眼睛紧跟着那模糊踪影, ( ) 那山窝就是红石崖。
A.它会把你的视线带进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B.你的视线会被它带进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C.它会带着你的视线进入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D.你的视线一定能被它带进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2)填空题:
①朱自清,字___________,号_______,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长诗《__________》,诗集《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荷塘月色》是情景交融的散文,其写景色彩____________,情感基调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_______________的散文,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省现代作家。
③按原文填空
层层的叶子中间,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正如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高性训练题:
(1)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①本段依次写的景色是( )
A.月色 月影 月色和月影
B.月光 月影 月光和月影
C.月色和月影 月色 月影
D.月光 月影 月色和月影
②下面四顶表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作者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B.在淡淡的月色中,构成清闲、雅淡、畅快的意境。
C.在这飘渺的月色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D.作者用一个准确而又传神的“泻”字,写出月光像流水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整个荷塘的叶子和花上,使月光有了动感。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素淡、柔和、朦胧的美。
B.通过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静谧、流畅、飘柔的美。
C.通过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静谧、流畅、飘柔的美。
D.通过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素淡、柔和、朦胧的美。
(2)阅读《清塘荷韵》(片断)回答问题:
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着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 )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是绿肥、红肥。倒影映在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往上落,最后一接触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话:“池花对影落、小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①根据语句意思,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a.吸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参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绿肥、红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横线处应填的诗句是( )
A.“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B.“静静俏人语,幽幽拂风声。”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③作者描写了荷塘的怎样一个美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性习题:
阅读下面一段话,选出对“传说”一词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曾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明。它们是历史的明灯,是人类的骄傲。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那非洲丛林中的巍巍金字塔,那传说中美丽无比的巴比伦皇宫,至今还使人们感叹不已。
A.民间传说而已,不一定有巴比伦皇宫。
B.巴比伦皇宫确实有过,但今天已没有遗迹。
C.神话传说中的巴比伦皇宫当然不曾存在过。
D.传说曾有过巴比伦皇宫,但没有什么根据。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1.基础性训练题:
(1)选择题:
①C(A项“裾”读jī,B项“渲”读xuàn,D项“晰”读xī)
②D(A项“蕴蓄”应译为“积蓄在里面没有表露出来”,B项“丰姿”应释为“美好的姿态”,C项“脉脉”应释为“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
③A(例句与A项中的“颜色”是词语的引申义,可以理解为“美”;B、C、D项中的“颜色”都是词语的本义,那“色彩” )
④C(C项属于描写,略有夸张,不为比喻,A、B、D项均用比喻手法)
⑤A(文中并无以“莲”自况之意)
⑥D(作者追求向往的是恬静安宁、远离喧嚣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想脱离现实、远离社会)
⑦D(例句与D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A、B、C项均为比喻)
⑧A(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后句中的主语即为前句中的宾语,犹如修辞中的“顶真”,自然)
(2)填空题:
①佩弦,秋实,《毁灭》,《踪迹》,《背影》,素淡朦胧,含蓄曲折
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李乐薇,台湾
③略
2.提高性训练题:
(1)
①B(文中描写的是“月光”、“月影”、“光和影”)
②B(文中没有“清闲”、“畅快”的意境)
③A(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所以B、D项错误;而且没有表现“流畅”的美,C项也有错)
(2)
①a.深深地吸着。
b.省悟、明白。
c.指荷叶大、荷花盛开。
②D(“蝉”为夏日特征,后文又有“觉得四周静得很”正与诗句意境相照应)
③幽香、寂静、富有情趣。
3.研究性习题:
答案:B
解析: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着眼于句、段甚至篇章内容的理解,就词论词往往会出现错误。
这段谈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明,作者是在列举人类文明成果时提到巴比伦皇宫的,而且与万里长城、金字塔并举。可见,巴比伦皇宫确实存在过。作者用“传说”,并非指皇宫存在是“传说”,而是指皇宫的样子今天无法见到了,只能凭想象了。据此可确定答案为B。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