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和《愚溪诗序》 刘利民 主讲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重点字词句 (1)生字及易读写错误的字: ①怙(hù) ②殁(mò) ③嗣(sì) ④窆(biǎn) ⑤颍(yǐng) ⑥遽(jù) ⑦汴州(biàn) ⑧薨(hōng) ⑨孥(nú) ⑩鸨羽(bǎo) 尚飨(xiǎng) 馀(yú) 龂(yín) 坻石(chí) 睿(ruì) 悖(bèi) 漱涤(shù) 宥(yòu) (2)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同“馐”,美味食品) ②皆不幸早世/皆康强而早世(“世”:通“逝”,去世) ③敛不凭其棺(“敛”: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④自今已往(“已”:通“以” ) (3)词句译疑: ①古今异义 A.明年,丞相薨(“明年”: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B.又可冀其成立(“成立”:成人立业。今指某机构、组织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脚) C.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其几何离(“几何”:多少。今指几何学的简称) ②词类活用 A.莫如西归(方位名词“西”,作动词“归”的状语:“往西” ) B.东流入潇水(方位名词“东”,作动词“流”的状语:“向东” ) C.自愚泉东北行六十步(方位名词“东北”,作动词“行”的状语:往东北)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业”带宾语“其家”,用如动词:继承……事业) E.吾少孤(名词“孤”用作动词:成为孤儿) F.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南”,受状语“屈曲”修饰,用作动词:向南流) G.今予家是溪(名词“家”用作动词:安家、往下) H.得其尤绝者家焉(名词“家”,带作补语的兼词“焉”,用作动词:安家) I.智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智”,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聪明人) J.然则虽辱而愚之(形容词“愚”,带宾语“之”,用作动词:用愚来称呼) K.宁武子“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愚”,用作动词:装愚、装傻) L.强者夭而病者全(形容词“全”,用作谓语:保全) M.善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使动用法:使……夭折) N.长吾女与汝女(“长”使动用法:使……成长,抚养) O.将成家而致汝(“致”使动用法:使……来) P.无以利世(形容词“利”,作使动用法:使……得利) ③一词多义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动词) 世 两世一身(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间(世间。名词) 而寿者不可知(知道,动词) 知 死而有知(知觉,指灵魂,名词)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省 汝来省吾(看望,动词)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表示,动词) 致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词) 唯兄嫂是依(提宾标志) 是 是年,吾左戎徐州(这,代词) 名之以其能(命名,动词) 名 而名莫能定(名称,名词) 而适类于予(类似、好像,动词) 类 而善鉴万类(种类,名词) 夫水,智者乐也(喜爱,动词,读yào) 乐 乐而不能去也(高兴,形容词,读lè) 愚池之东,为愚堂(是,动词) 智而为愚者(假装,动词) 为 皆不得为真愚(算作、动词) 故凡为愚者(称作,动词)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筑成,动词) ④文言句式 A.判断句 a.东亦客也(用“……也”表判断) b.夫水,智者乐也(同上) c.智而为愚者也(用“者也”表判断) d.皆山水之奇者(“皆”相当于“都是”) B.宾语前置句 a.唯兄嫂是依(“兄嫂”是动词“依”的宾语,用“唯……是……”的格式提宾) b.其又何尤(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尤”的宾语,前置) c.寂寥而莫我知也(在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 d.何为在吾侧也(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 C.被动句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用“见……于……”格式表被动) 2.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河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父母早亡,由嫂抚养。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因上书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因功擢升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②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任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才被派到柳州当刺史,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时代背景: ①《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②《愚溪诗序》:本文是柳宗元他的《八愚诗》所写的序。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八愚诗》就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而写的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八愚诗》已经亡佚。《愚溪诗序》是书序,是柳宗元陈述他写作《八愚诗》的旨趣的。 3.文体常识: (1)祭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2)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后又有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用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为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序》;后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4.鉴赏要点: ①《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凄恻动人,感人肺腑。鉴赏重点是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②《愚溪诗序》:借愚溪为自己写照,异趣沓来,光明磊落的人格和愤激不平的心情抒写得曲折有致。鉴赏重点是记叙描写中议论抒情的特点。 (二)学习指导 1.《祭十二郎文》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往昔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抒发对十二郎的怀念痛惜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明人茅坤评此文,“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祭文中千年绝调”。 2.《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 本文打破了古代祭文四言骈骊的常规,纯以散文笔法写就,通篇明白如话,自然质朴,凄切动人,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文章还利用回环往复的语言旋律,表达作者心情的反复激荡,语句重叠,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祭十二郎文》文中虚词的抒情作用: 本文中虚词在抒情上有重要作用,使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呜乎!其信然邪?”一段,写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消息时的心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抒发不愿相信噩耗的心情;又用三个“乎”字,表达不愿相信而事实却如此的矛盾心情;又用五个“矣”字,则抒发不得不信噩耗的无奈心情,有力表达了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之情。 4.《愚溪诗序》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本文以精美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愚溪的地形景色,表面上,作者为这边远之地的美景不为世所知鸣不平,实则寄寓着自己遭受打击迫害的抑郁、愤懑之情。 本文的语言,文笔简练,生动而又寄意深远。文中将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合起来,以一“愚”字贯穿全文,既有无奈的反讽意味,又寓深沉的悲愤之情。 5.《愚溪诗序》文中,对其反复出现并贯穿全文的“愚”字的理解: 这个“愚”字意味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反语。“愚”的反面是“智”,如果说柳宗元的意思是说自己在朝廷的斗争乃一智者,这是说不通的。但是,进步势力斗不过恶势力,总结教训,总是在策略上犯了什么错误,因而会痛感自己的“愚”。愚在不知己不知彼,愚在不知对方怎样坏。所以,自责“愚”,也是在痛斥对方的坏。柳宗元说“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简直是天下第一愚人,可见他心中的愤激何等强烈。 另一方面,柳宗元坚信自己参与革新,是光明正大的,坚信自己的人格是正直纯洁的,这只要看他所写的愚溪是怎样清莹秀澈,景色奇绝,就可以知道了。愚溪正是柳宗元的写照。 6.《愚溪诗序》的写作特色: 首先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无人过问、这不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他慨叹这美好的风景被遗弃,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把思想感情寄寓于景物,情景交融,寓意深远。 其次是写景善于布局,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着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描述条理清晰,景物历历在目。 (三)例题精讲 1.例题:与例句中的词有同义项的一组是( ) ①上:有过于江上者 A.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B.经乎上世而来者 C.上耸千尺 D.臣乃敢上璧 ②所以:而法其所以为法 A.此其所以败也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吾知所以距子矣 D.所以动心忍性 ③引:见人方引婴儿 A.相如引东避匿 B.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C.引赵使者蔺相如 D.引次江北 ④表:向其先表之时 A.循表而夜涉 B.使人先表澭水 C.江表英豪 D.临表涕零 2.分析与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有同义项的是④组,其中B句的“表”与例句相同,皆动词,是“作标志”。A句为名词“标志”;C句为“外”,指江南;D句为“上给皇帝的表章”。 其余,①组中的“上”,连同例句(②③组同)依次分别为“岸边、君王、古代、向上、献上”义;②组中的“所以”,依次分别为“……的依据、……的原因、用来……的人、……的办法、用来……”义;③组中的“引”,依次分别为“拉来、调转、率领、延请、退却”义。所以答案是 ④B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1.基础性训练题: (1)选择题: ①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鸨羽(bǎo) 万乘(chéng) 馀年(yú) 省亲(xǐng) B.尚飨(xiǎng) 龂龂(yín) 坻石(dǐ) 睿智(ruì) C.颍川(yǐng) 所怙(hú) 不屑(xiè) 冉溪(rǎn) D.漱涤(sù) 溧阳(lì) 眷慕(juàn) 幽邃(suì) ②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依靠) 智而为愚(成为) B.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名之以其能(功能) C.辍汝而就(迁就) 适类于予(恰好) D.佐戎徐州(辅佐军务) 嘉木异石错置(放错位置) ③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吾往河阳省坟墓 A. 不省所怙 从嫂归葬河阳 B. 遇汝从嫂丧来葬 乃能衔哀致诚 C. 将成家而致汝 请归取其孥 D.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④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牢笼百态 B.远具时羞之奠 C.敛不赁其棺 D.皆不幸早世 ⑤与例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辱而愚之 A.莫如西归 B.夭其嗣矣 C.睿而以为愚者也 D.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⑥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点出“悲”。昔日“未知其言之悲”,衬出今日更悲。 B.“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重叔侄间感情,轻“万乘之公相”:越是追悔,越加突出作者的悲痛。 C.“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死了无知,就永远不悲痛了。这是从正面来极写生时将永远悲痛。 D.“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极言生离死别的痛苦。 (2)填空题: ①韩愈,字______,河阳人,谥号文,又称______。唐代______家,____人,与______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________”之首,著有《________》 ②《祭十二郎文》作者把______与______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__________之情,也饱含着__________的人生感慨。 ③《愚溪诗序》以一“____”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己___________ 的悲愤心情。 ④“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语出《________》,起到_________的作用。 2.提高性训练题: (1)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恋,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①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而善鉴万类( ) B.乐而不能去也( ) C.漱涤万物( ) D.牢笼百态( ) ②这一段文字中的“愚溪”具有什么特征?作者又有何表现?(用原文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柳宗元描写愚溪“善鉴万物,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表明自己怎样的心迹和人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否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处世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事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A.猖獗( )________ B.赦罪( )________ C.知反( )________ D.喋血( )________ ②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寻君去就之际 A.寻向所志 B.一一皆可寻其源 C.未果,寻病终 D.更寻盟好 ③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安居”和“外受流言”两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 B.“往哲是与”和“吞舟是漏”句式相同。 C.“赦罪责功”和“求全责备”中“责”字意义相同。 D.“往哲是与”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中“与”字意义相同。 ④陈伯之的误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性习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子(即杨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①联系上下文,解释或翻译下列带点的词句。 A.宿于逆旅( ) B.恶者贵( ) C.行贤而去自贤之行( ) D.安往而不爱哉( ) ②上文是一则寓言故事。最符合寓意的一项是( ) A.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B.恃才而骄傲必会败事,贤德而谦虚就能成事。 C.骄傲使人吃亏,谦虚使人得益。 D.恃才而骄傲被别人轻视,贤德而谦虚受人欢迎。 (选自1991年上海高考题)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1.基础性训练题: (1)选择题: ①C(A项“乘”读shèng,B项“坻”读chí,D项“漱”读shù) ②B(A项“为”应解释为“装作”,C项“就”应解释为“就职上任”,D项“错置”应解释为“相互交错,富于变化“) ③D(A项分别为”探望”和“知道”;B项为“跟随”和“护送”;C项为“表达”和“使……来”;D项都为“接” ) ④A(B项“羞”同“馐”;C项“敛”同“殓”;D项“世”同“逝” ) ⑤D(A项“西”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往西”;B项“夭”是使动用法,译为“使……夭折”;C项“睿”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明智的人”;D项和例句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C(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写无尽的悲痛,由死者想到自身,更增悲伤之情) (2)填空题 ①退之 韩文公 散文 诗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集 ②抒情 叙事 亡侄的无限哀痛 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 ③愚 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 ④《荀子· 劝学》 正话反说,表达愤激之情 2.提高性训练题 (1) ①A照 B离开 C洗涤、净化 D囊括 ②愚溪:善鉴万物,清莹秀澈,锵鸣金石 作者: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无所避之 ③表明自己像愚溪一样,是清清白白,纯洁朴质的,世上的是非曲直,是看得明明白白的,自己的言行是光明正大的。 ④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这并不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2) ①A(jué)狂妄 B(shè)免罪 C(fǎn)通“返” D(dié)流血 ②B(例句与B项“寻”字都为“推求”;A项为“寻找”;C项为“不久”;D项为“寻求” ) ③C(C项“责”字都为“要求”;A项“亲戚”古今异义,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旁系亲属;B项前句是一般主谓句,后句是宾语前置句;D项,前句“与”是“赞许”;后句“与”是“结交” ) ④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3.研究性习题: ①A旅馆 B长得丑的女人得到尊重(宠爱) C自以为美(自以为做了好事) D到哪里去会不受人喜爱呢(不论到什么地方去都会受人喜爱) ②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A项,“使人落后”,“使人进步”与原文“爱、恶”不符合。B项,“败事”、“成事”也与原文不符。C项,概括不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