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部分的综合复习与训练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字词部分 第二、三单元书下注释中的重点字词,同时应特别注意文言词语中的特殊读音,如《卫风·氓》中“渐车帷裳”其中“渐”和“裳”应分别读作jiān,cháng;各课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词语。 2.文学常识 (1)重点作家:着重了解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煜、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作家的生平、字、号,代表性作品、文集名称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写作背景:重点注意《离骚》、《白马篇》、《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春望》、《登高》、《蜀相》、《书愤》、《虞美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相关的时代背景。 (3)唐诗的发展概况 ①初唐:重点了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②盛唐:代表诗人为李白、杜甫,边塞派(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③中唐:重点诗人为白居易、元稹、韩愈、刘禹锡等。 ④晚唐:主要诗人为李商隐、杜牧。 (4)宋词的发展概况 ①北宋初期,代表词人是晏殊、欧阳修、宋祁等,其风格柔婉、典雅,作词多为个人消遣。到了苏轼、柳永时代,题材扩大,既可抒发个人情感与政治抱负,也可反映现实生活,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北宋末年,代表人物为周邦彦。 ②南宋以豪放派为主,代表人物有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姜夔等。 3.文体常识 (1)《诗经》(“诗经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创作的年代及篇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言诗的特点) (2)楚辞(楚辞的形成;“骚体诗”的特点;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等;对后世的影响) (3)汉魏晋诗歌(汉乐府及其艺术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汉魏晋五言诗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建安风骨”,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特色) (4)近体诗(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的特点;格律诗的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格律诗与古体诗的不同点;对歌行体诗歌特色的理解) (5)词(词的发展、形成及其特点;词的别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词牌与题目的区别) (二)学习指导 1.《诗经》三首 (1)《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 (2)赋、比、兴及重章复唱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3)《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兴”手法的运用。 (4)《秦风·无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5)《魏风·硕鼠》中“比”手法的运用,对奴隶主残酷剥削的讽刺与反抗,及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 2.《离骚》 (1)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2)诗人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 3.《孔雀东南飞》 (1)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人物形象。 (2)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3)两位主人公双双自杀的悲剧意义。 (4)开头、结尾的艺术特色。 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1)《迢迢牵牛星》表现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及叠音词的运用。 (2)《白马篇》中游侠儿的英雄形象及表现手法(由外在美的“勇”,到内在美的“忠” )。 (3)《饮酒》的思想意义及其情景交融、简洁含蓄的艺术特色。 5.《梦游天姥吟留别》 (1)李白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情感。 (2)丰富形象,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6.《琵琶行》 (1)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民主精神。 (2)本诗对音乐的出色描写、生动贴切的比喻。 (3)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 (4)诗中对两个典型人物的塑造。 7.近体诗八首 (1)《越中览古》用今昔对比方法表达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以奇特的构思,表达对朋友的挂念和关切。 (3)《春望》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4)《登高》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先写登高所见,后抒发了对国难家愁的苦悲。 (5)《蜀相》借对古人的仰慕和叹惋,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6)《石头城》通篇写景,寄寓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7)《书愤》抚今追昔并以古人自况,抒发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8)《临安春雨初霁》用讽喻的手法,轻松诙谐的表达了内心的忧愤和对现实黑暗的嘲讽。 8.词六首 (1)《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通过想象的生动画面,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雨霖铃》融情入景的写法;虚实相济,上阕写实景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中间过渡巧妙。 (3)《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的激愤;运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量用典,借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一剪梅》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抒发依依惜别的心情。 (6)《扬州慢》以多幅凄清画面,描绘了劫后扬州惨淡景象,抒发了昔盛之衰的伤感之情。 (三)例题精讲 例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以一般叙述,转入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选自1995年高考试题) 分析与解 本题考的是文学鉴赏。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作品。题目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分析,题干要求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这一项为“D”。D项说“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这个分析不当。从全词看,作者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烦闷心情时,并不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通过委婉含蓄地一问一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及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轻轻地吐露的。 所以,答案:D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1.基础性训练题 (1)选择题 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渌水(lǜ) 红绡(xiāo) 阑干(lán) 雕栏玉砌(qì) B.幽咽(yè) 钿头(diàn) 玉簟(dàn) 矮纸斜行(háng) C.敛容(liàn) 凝噎(yè) 戍角(jiāo) 舞榭歌台(xiè) D.訇然(hōng) 银蓖(bì) 怆然(chuàng) 自度此曲(duó) ②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虽(虽然)好修(修洁)姱(美好)以 羁(束缚)兮,謇朝谇(谏诤)而夕替(废弃) B.固(本来)时俗之工巧(善于取巧)兮,偭(违背)规矩而改错(错误) C.忳(忧闷)郁邑余侘 (失意的样子)兮,吾独(孤独)穷困乎此时也 D.屈(受委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更加)而攘(忍受)诟(耻辱) ③下列语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逝将去女 B.箱帘六七十 C.梏矢何参差 D.一尊还酹江月 ④从我国古代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来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李白→白居易→辛弃疾 B.《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陆游 C.屈原→建安诗人→李白→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龚自珍 D.《楚辞》→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龚自珍 ⑤诵读对理解词句意义、体味作者感情基调起着很大作用,下列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过/春风/千里,/尽/荠麦/青春。 ⑥下列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中,在借景抒情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⑦下面是一首绝句,诗中写的是春雨后荷塘一瞬间动静美景。依次填入诗句中横线的词,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一组是( ) 一雨池塘水面_______,淡磨明镜_______檐楹。 东风______起垂杨柳,更作荷心______点声。 A.漾 照 吹 万 B.平 照 忽 万 C.平 映 吹 一 D.漾 映 忽 一 ⑧下列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A.《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是“三曹”之一的曹子建。“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人,他们都是建安诗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C.旧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D.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据词的格律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2)填空题 ①分别以《迢迢牵牛星》《白马篇》《饮酒》中默写出一个最能代表全诗旨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和苏辛的《念奴娇》《永遇乐》怀古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抒发对________的赞美,对______的感慨和对______的渴求。 ③李煜的《虞美人》表达了这位亡国之君对________的一往情深,对____的深切怀念。 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画龙点睛之句是______________。《琵琶行》一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词按风格分为豪放派和_______,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___、_______。 2.提高性训练题 (1)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完成下列各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洁爽洁的环境。 C.中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又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高洁情趣。 ③划分诗的颔联和颈联的诵读节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阅读陆游词《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 ①选出应填在横线上的一句是( ) A.只有色如故 B.只有情如故 C.只有神如故 D.只有香如故 ②对这首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阕以梅独放于凄风冷雨的黄昏,寂处于驿外断桥边,隐喻词人受投降派打击的不幸遭遇及不得志的心情。“寂寞”和“愁”字将“梅”人格化,突出词人的悲伤、消沉。 B.下阕前两句,以“春”、“群芳”隐喻当时官场,展现出词人于黑暗环境中,坚持爱国情节操,不屈于奸邪势力的高洁、傲岸的个性。 C.末两句抒写梅的特性,托“梅”言志,写出词人坚持爱国抗敌,虽粉身碎骨也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 D.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物我同化,于梅的赞咏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志不移的崇高品格。 3.研究性习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经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①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伙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②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选自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1.基础性训练题 (1)选择题 ①D(A项“渌”应读lù;B项“簟”应读diàn;C项“敛”应读liǎn) ②C(A项“虽”意为“只是”;B项“错”通措,意为“措施”,D项“尤”意为“耻辱” ) ③C(A项“逝”通“誓”,意为“发誓”,“女”通“汝”,意为“你”;B项“帘”通“奁”,意为“梳妆匣子”;D项“尊”通“樽”,意为“酒器” ) ④B(A项中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C项中建安诗人属于现实主义诗人,D项陆游属于现实主义诗人) ⑤C(应为“对长亭/晚” ) ⑥C(C项写出了朝气蓬勃、气势壮阔的秋景,不同于其它四项,没有悲秋的感情。) ⑦B(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雨后荷塘的动静美景。因为将水面比作“明镜”,是静景,第一个空应填“平”;还有一个关键的空是第三个空,风吹垂柳应填“忽”,写出瞬间动态美,写出垂柳的轻柔,又与“舞”字相呼应。所以选择B项) ⑧B(A项中“三曹”是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家;C项唐代的格律诗始称为近体诗;D项中词的题目要依据词的“内容”而定) (2)填空题 ①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古代英雄人物/自己壮志未酬/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③失去的帝王生活/故国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婉约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李清照、柳永。 2.提高性训练题 (1) ①秋、流、舟、留 ②D(D项错在尾联并没有表现出“隐循消沉”的情绪。“王孙自可留”,孤立地看是指诗人隐遁山水的愿望,而结合全诗的意境理解,正反映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憎恶黑暗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高洁心志,所以选D。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①D(咏物词的一般规律是物我相融,主客观统一。“梅”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就已无“色”、“情”、“神”可言。末句用“香”也以梅之香,喻词人的高尚品味,达到借梅咏志的目的。 ②A(“寂寞”与“愁”隐喻词人壮志未酬的忧国忧民情绪,其中包含着对朝中投降恶势力的愤懑,说它“实现词人的悲伤、消沉”是错误的。 3.研究性习题 ①此题考查对唐诗关键词语的理解。A、C、D解释都正确。B中对“少并邻”的理解不正确,它应该指“很少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少”不当“时候”讲。正确答案是B。 ②此题是对诗歌内容、艺术特点的分析、理解的考查,A、B、D都正确。C项中第一句正确,第二句讲“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全对,因为只有尾联流露了这种思想,而首联只是写李凝居处的环境。所以正确答案是C。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