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复习与训练 主讲人:王景莹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理解文句: 1.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及语境义 2.了解句式和用法 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以及主谓倒装句。 3.文言文的翻译 (二)把握文意并进行分析、评价: 1.正确把握文意 2.了解作者观点、态度 3.分析文章的内容 4.对文章内容作出评价 (三)大体了解唐、宋、明三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二.综合复习与训练 (一)关于文学常识的复习: 1.韩愈和《祭十二郎文》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自称昌黎人,因为昌黎郡韩姓为望族,世称他“韩昌黎”。谥号文,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哀祭文。十二郎名老成,是韩愈二哥韩介的儿子,从小过继给韩会(韩愈之兄)做儿子,在叔伯弟兄中排行十二,称十二郎。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年龄相仿,情感甚笃,听到十二郎死讯,他十分哀痛,作此文寄托哀思。此文感情真挚,抒写尽意,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2.柳宗元和《愚溪诗序》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谪贬永州后,为其所作《八愚诗》写的序。本文将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合起来,以一“愚”字贯穿全文,既有无奈的反讽意味,又寓深沉的悲愤之情。 3.苏轼《赤壁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1082年秋、冬,苏轼两次游览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后人称两篇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本文是《前赤壁赋》 《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作者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 4.袁宏道和《虎丘记》 袁宏道,字中郎,号万公,明代公安人。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被称为“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虎丘记》是一篇游记,是作者在吴县任职期间和辞官之后数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 (二)关于通假字的复习: 1.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品。 2.早世:“世”通“逝”,去世。 3.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4.冯虚御风:“冯”通“凭”,依凭。 5.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6.阖户:“阖”通“合”,全。 7.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三)关于词类活用的复习: 1.远具时羞之奠:“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东亦客也:“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3.东流入于潇水:“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4.得其尤绝者家焉:“家”名词作动词,安家。 5.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东北”,名词作状语,向东北。 6.合流屈曲而南:“南”,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去。 7.然则虽辱而愚之:“愚”,形容词作动词,用愚字来称呼。 8.扣舷而歌之:“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9.舞幽壑之潜蛟:“舞”,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10.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1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12.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义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3.欲祠韦苏州:“祠”,名词作动词,祭祀,供奉。 14.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15.吏吴两截:“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四)关于特殊句式的复习: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等。 1.被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被动句的常见句式有: (1)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如: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用介词“为”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表被动。例如: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3)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信而见疑(《屈原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被”表被动。例如: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这是意念上的被动,通过动词本身来表示被动意义。例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在《愚溪诗序》中,“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一句,则属于“见……于……”式被动句。 在《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也是被动句,“于”表被动。 2.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适当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或成分中的部分词语,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象。而古汉语的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普遍得多,省略的类型也更多样,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等等。 (1)可以染也。“以”后省略宾语“之”,用它来。 (2)然则虽辱而愚之。“辱”后省略“之”,它。 (3)皆出山下平地。“出”后省略介词“于”,从。 (4)吏吴两载。省略主语“余”。 (5)何为其然也。省略主语“箫声”和谓语“悲凉”。 3.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里,宾语一般也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宾语也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宾语前置。翻译时应把宾语放回到谓语后面。以下句子都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惟兄嫂是依:只有依靠兄嫂,在前置宾语前加副词“唯(惟)”,构成“唯……是”式。 (2)何为而在吾侧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 介词宾语前置。 (3)寂寥而莫我知也:寂寞清净没有谁能够了解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莫我若也:(凡是愚人)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可现在在哪里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一般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1)“……者,……也”式。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 (2)“……,……也”式。例如:梁,吾仇也。 (3)“……者,……”式。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式。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变式,即用较虚化的动词“为”或副词“乃”“皆”“必”等构成判断句。还有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本册书涉及的判断句不多,主要有如下几句: (1)夫水,智者乐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主谓倒装句。为了强调谓语,在一定的语境之下,将谓语放到主语之前。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这句话是主谓倒装句,应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五)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用现代汉语来表达文言文的句段的意思叫做文言文的翻译。其要求是信、达、雅。即译文忠实于原文(信),文句流畅通畅(达),语言生动优美(雅)。三者以“信”为最重要。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助手段。 我们可以根据大家多年来总结的“换、留、删、补、调”五个字,去翻译本册的文言文。 1.换——已被现代汉语中形同义异的词或双音词所代替的文言词语,以及运用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文言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替换。 2.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在译文中可以保留。 3.删——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减。 4.补——补充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增添语素,使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5.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六)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本册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古代散文的鉴赏上。鉴赏的重点,一是古代散文的语言,二是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古代散文的语言非常精妙而富有神韵。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是古代汉语的精品瑰宝。在《祭十二郎文》中,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泣边诉。全文多用排比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仔细体会,里面饱含着悲哀之意,连用三个“而”,则每个“而”字都包含着一层哀伤。在《赤壁赋》中,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形象。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文字韵散结合,偶句和散句交互叠出,错落有致;音节自然、具有流利的节奏感,充满着诗情画意: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这样优美的语言,脍炙人口,令人陶醉。阅读时应仔细体会。 古代散文的议论和抒情都是与叙事或写景和结合的。如《祭十二郎文》是在叙事中抒情,《愚溪诗序》是在写景中抒情,《赤壁赋》在写景记游中议论、抒情,《虎丘记》在记游中抒情,要整体把握文意,进而欣赏作品中的议论或抒情。 欣赏古代散文的议论和抒情,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愚溪诗序》、《赤壁赋》是柳宗元和苏轼被贬后写的,了解了这一点,对于理解他们的情怀是很有必要的。 古代散文的抒情,有的是直说,有的则有曲笔。如《愚溪诗序》中,柳宗元自认天字第一号愚人,把他所居之处,统统冠以一个“愚”字,那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需要多方剖析才能体悟入微。 (七)文言文综合训练: 1.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音、形、义全对的一组是( ) A.怙(gū依靠) 孥(nú儿女) 薨(hōng唐二品以上官员去逝称薨) B.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 飨(xiǎng鬼神享用祭品) 龂龂(yín争辩的样子) C.知者乐也(lè快乐) 遽(jù突然) 邃(suì深远) D.锵(qiàng金玉碰击的声音) 棹(zháo一种划船的工具,形似桨) 栉比(zhī木梳) (2)下列各句全含通假字的是(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不知尚识余言否邪 B.倾城阖户 杯盘狼籍 举杯属客 C.逝者如斯 皆不幸早世 呕者百千 D.少者强者而夭殁 零丁孤苦 而汝抱无涯戚也 (3)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是 ①惟兄嫂是依②吾又罢去③其又何尤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⑤皆山水之奇者⑥客有吹洞箫者⑦寂寥而莫我知也⑧是造物主无之无尽藏也⑨而今安在哉⑩莫我若也 A.①②④⑦∕③⑨⑩∕⑤⑥∕⑧ B.①③⑦⑨⑩∕②④∕⑤⑥∕⑧ C.①⑤⑥∕③⑦⑨⑩∕②④∕⑧ D.②⑤⑥∕①③⑦⑧∕④⑨⑩ (4)下列加点字词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孰谓(谁料)少者殁而长者存 B.以愚辱(屈辱)焉 C.凌(越过)万顷之茫然 D.月影横斜,荇藻凌乱(纵横交错) (5)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请归取其孥 A取 还必相迎取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B可 最可觞客 栉比如鳞 C.比 比至深夜 不可辨识 D.识 不知尚识余言否邪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 ①乌纱之横②千顷山得天池诸山作案③飞鸟为之徘徊④檀板丘积⑤声若聚蚊⑥驾一叶之扁舟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借代 拟人 夸张 夸张 比喻 夸张 引用 B.借代 拟物 夸张 夸张 夸张 比喻 对偶 C.夸张 拟物 拟人 夸张 比喻 比喻 对比 D.借代 拟物 拟人 夸张 比喻 夸张 引用 (7)“于”字的意义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东流入于潇水 B.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C.纪于溪石上 D.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以”字作介词的是( )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C.以为虽暂相别 D.而不是与汝相养以生 (9)“比”字不用作动词的一句是( ) A.栉比如鳞 B.比得软脚病 C.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力 D.天涯若比邻 (10)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丘记》——柳宗元——明代 B.《赤壁赋》——苏轼——南宋 C.《祭十二郎文》——韩愈——唐代 D.《愚溪诗序》——袁宏道——清代 (11)以下四篇文章的作者在各自的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虎丘记》的作者在文中表达出一种去官后的庆幸与欢欣之情 B.《赤壁赋》的作者在文中表达出一种看破人生红尘,消极悲观之情。 C.《愚溪诗序》的作者在文中表达出一种被贬遭冤、埋没受辱的愤激之情。 D.《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表达出一种痛失亲人后的自责内疚,痛惜哀伤之情。 (12)下列有关“赋”这种古代文学体裁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味,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赋的特点是“铺采 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C.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D.唐代以后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2.填空默写: (1)默写《祭十二郎文》第五段。(呜呼!其信然邪?……而寿者不可知矣。) (2)默写《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一段。 3.课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给加点字释义: 漱涤: 牢笼: 超鸿蒙: 混希夷: (2)指出画线句子的语法特征,并释义。 (3)结合全文,指出“予虽不合于俗”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溪”与“己”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怎样愚溪风景抒发抑郁不平的? 4.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阴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其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1)解释下边加点字的词语 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 东山之麓 适当其缺 其驯而善飞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思 独缺其一面 ( ) 缺 适当其缺 ( ) 列缺霹雳 ( ) 隐然如大环 ( ) 纵其所知 ( ) 如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 )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 ) 迁于故居之东 ( ) 故 故名之曰“放鹤亭” ( )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②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③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八)文言文综合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1.基础知识及运用 (1)B(A“怙”念“hù”,C“乐”读“yào”,“锵”读“qiāng”、“棹”读“zhào”、“栉”读“zhì” ) (2)A(“羞”通“馐”,“冯”通“凭”,“识”通“志”,记着。B“属”通“嘱”C“世”通“逝” ) (3)B(宾语前置/被动句/定语后置/判断句) (4)B(辱:使受辱) (5)A(接来 B大约/合适 C并列/等到 D识别/记住) (6)A (7)A(到,B C D“在” ) (8)A(介词“在”,B C D连词) (9)B(时间副词“近来” ) (10)C(A《虎丘记》作者是袁宏道 B苏轼是北宋人 D《愚溪诗序》作者是柳宗元,唐代人。) (11)B(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出豁达乐观的态度,同时又含而不露地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 (12)D(“文赋”是宋代出现的。) 2.填空默写:(略) 3.课内阅读: (1)漱涤:洗涤 牢笼:包罗 超鸿蒙:超越天地尘世 混希夷:形容虚寂微妙,指一种形神俱忘的境界。 (2)语法特征:宾语前置句 翻译:寂寥清静之中没有谁能够了解我。 (3)被世俗排挤 (4)“愚”,不合时俗 (5)答:作者既为眼前小溪的美景不为人识鸣不平,更为自己志行高洁而受排斥无比悲愤。(注意“茫然”、“昏然”、“寂寥而莫我知”等词语。) 4.课外阅读: (1)扉:门扇,明年:第二年,麓:山脚下,适:副词 恰好,驯:驯顺。 (2)缺:缺少/缺口/云的缝隙 如:像/到……去/相当于“而”/如果 故:原来的/因此/缘故 (3)①登高远望,发现一块奇异的地方,(于是)在那里修建了一个亭子。 ②春夏的交替之时,草木(繁茂)与天际相接;秋冬时节,月光雪景,千里全都是(银白)颜色。当刮风下雨,(天色)或暗或明的时候,俯视或仰视,景象变化万千。 ③清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出去,任凭它们(指鹤)自由飞去,有时(它们)停在水田边里,有时(它们)飞翔在白云之上;傍晚(它们)便向东山飞回。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