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主讲人:尹同昌
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积累
油腻(nì):油脂过多。
弥(mí)满:充满。
窸窸(xī)窣窣(sū):拟声词,模拟轻微的摩擦声。这里是模拟穿衣服的声音。
仿佛(fú)似乎;好象意。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攫(jué)取:掠夺。
簇(cù):聚集和聚集成的团或堆。
撮(cuō):用手指把东西捏住拿起来。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拗(ǎo)开:用手掰(bāi)开。
搭赸(shàn):现写作“搭讪”。为了跟人接近或把尴(gān)尬(gà)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
瘐(yǔ)毙: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
丛冢(zhǒng):乱坟堆。冢,坟墓。
呛(qiàng)呛踉(liàng)踉:走路不稳。
竦(sǒng)然:惊惧的样子。竦,通“悚”。
一挫身:身子一收缩。
(二)作家、作品简介
《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呐喊》共收1918-1922年间写的14篇小说,其命名的深意为给革命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初中所学的《孔乙己》、《故乡》、《社戏》均出自于《呐喊》。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用的笔名。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语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14部杂文集。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它为我国小说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题解
标题“药”含义丰富:人血馒头固然不是“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孤身奋斗也不是“药”,用科学,民主的思想教育群众,使他们觉悟起来,也许是使革命获得成功的良“药”。
二.[学习指导]
本课重点掌握双线结构及其作用;景物、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场面描写;人物形象及主题。
(一)问: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在结构上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小说的主题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既揭示群众的愚昧,又揭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而因为主要目的是前者,故将华家故事安排为明线,而将夏家故事安排为暗线。
明线是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论药→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是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指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药》的情节,结构图示如下:
《药》
明线(华家) 暗线(夏家)
老栓买“药” ——————→ 刑场 ←—————— 夏瑜就义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 (明暗连接)
↓(开端)
小栓吃“药” ——————→ 茶馆 ←—————— 夏瑜血被吃
(当天上午) (交织)
↓(发展)
茶客谈“药” ——————→ 茶馆 ←—————— 茶客谈夏瑜
↓(高潮) (交织)
华大妈上坟 ——————→ 坟场 ←—————— 夏四奶奶上坟
(第二年清明) (融合)
↓(结局) ↓
(二)问:人物描写特点是什么?
答:1.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袄,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2.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后“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地”“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多么来之不易。另外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3.另外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华大妈的小心“搭赸”,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侧面描写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五少爷重复说“疯子”,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理解,而且突出了群众的极度麻木愚昧,从而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三)问:环境描写特点是什么?
答:环境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由三个要素构成: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含陈设等)、人物的活动。如果只有地点和景物就成了景物描写,如果只有人物就成了人物速写。因而一定要把握环境描写的气氛基调,领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药》中上坟环境的描写,“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愈颤愈细,细到没有”的声音和“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突出了悲凉、阴冷的基调。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又如,小说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太阳也出来了;在他前面,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不仅写出了华老栓的心情,而且通过反衬,使以后小栓的死显得更加凄凉。
再如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写茶馆里那些为革命者挨打叫好,认为革命者鲜血被吃是好事的茶客;由这些人组成了社会背景。又如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等,都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特有气息和社会环境。
(四)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答: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和人的福利。”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应该认为这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对《药》一文的主题思想概括,无需定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
《药》的主题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而吃革命者的血。
三.[巩固提高]
1.选出形、音、义全对的一项
A.蹩进(bié):躲躲闪闪地走进。
攫取(jié):掠夺。
B.板滞(zhì):呆板,停止不动。
瘐毙(yǔ):旧时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疾而死亡。
C.搭赸(shàn):为了跟人接近而找话说。
丛冢(chóng zhǒng)乱坟堆。
D.竦然(sǒng):竦,通“悚”,惊惧的样子。
褴缕(lǎn lǚ):衣服破烂
2.选出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
A.小拴抓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
B.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递给老栓。
C.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D.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既不是圣人,又不是愚人,只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
3.下列各空格处,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的成语是
(1)街上黑沉沉的 ,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2)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 。
A.一无所有 置之度外 B.一片漆黑 无足轻重
C. 一片漆黑 置之度外 D.一无所有 置若罔闻
4.对《药》的标题理解不当的一项
A.小说情节围绕“药”展开;买药——吃药——谈药——药效。标题有概括情节的作用。
B.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标题有连接明暗两线索的作用。
C.“药”指人血馒头,华老栓竟用它来治病,表现了群众的愚昧。标题有刻画人物的作用。
D.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病痛,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唤起民众,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标题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5.作者形象地指出了夏瑜斗争的悲剧性,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
A.当时封建势力强大,夏瑜所代表的革命力量过于薄弱。
B.群众过于愚昧,不理解他从事的革命,也不支持他的革命行动。
C.夏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不宣传革命。
D.夏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群众不理解革命。
(甲)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来愈亮了。
(乙)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6.对甲段文字中划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A.象征黑暗必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革命前途光明。
B.反映华老栓满怀希望的那种爽快心情。
C.歌颂夏瑜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D.反映华老栓买到“药”之后的充满希望的心情。
7.对乙段文字中“乌鸦”的描写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A.描写乌鸦,渲染了故事的悲凉气氛,也暗示了夏四奶奶迷信的破产。
B.描写乌鸦箭也似的飞向高处,暗示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C.描写乌鸦,暗示了华老栓希望的破灭。
D.描写乌鸦,预示着辛亥革命必然失败的结局。
8.下节文学中用“□”这个缺文记号的用意是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前面,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A.有意让读者去猜测捉模,制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B.为了制造悬念,写得含蓄深刻。
C.为了符合特定的情景(破匾、字迹黯淡),同时又起暗示作用。
D.为了回避反动统治者的审查,不致影响小说的发表。
9.下面是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只剩下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
东西,什么都睡着。
A.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既暗示了时代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萧杀的气氛。
B.细致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物,烘托出夜深人静时的阴沉死寂的气氛。
C.渲染了深夜里阴森死寂而有点恐怖的气氛,影射当时群众麻木不仁,反动统治阶级气焰嚣张。
D.制造令人深思的悲剧气氛,为小说的悲剧色彩定下调子。
10.课文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它属于哪一种悲剧?
A.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B.中国贫苦农民的悲剧。
C.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
D.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
阅读下文,完成11——16题
①落日照着哪只旧渡船一起一伏,芦竹映衬着这古朴的木刻般的景色。老人一动不动地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斜拉桥。他脸上毫无表情,眼角被纹向下斜伸着的新建的独塔式斜拉桥使他孤僻的性楼更古怪了。
②大桥落成剪彩那天,是他摆渡生涯的终结。
③但他不能离开他的渡口,每天傍吃都这样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大桥,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他往日的顾客。
④听到凌乱的脚声,他知道儿子和孙女又送饭来了。儿子在镇上做记时工,他是一个不安的人。
⑤“爷爷,爷爷,吃饭了。”小孙女捧着青瓷花碗跑过来。这只青瓷碗是老人心爱之物。他兄弟分家各得一只,但兄弟的已经和主人一起入了坟墓。青瓷碗厚实笨重,形体大而容易量小,虽不是越卅各产,但它的古朴也是别有风味的,不过老人对它的钟爱,却是因为这是祖传家珍,神圣可敬。老人历来用它吃饭,成了不容更改的规矩。而现在,渡口废弃,渡船闲下来,用这碗成了他怀旧的一种慰藉。
⑥他拉了一下披着的黑布衫,没有回过头来。
⑦儿子一步跨上船,一边跺跺脚,好象考察一下船的适用度,一边说:“爸,以后您别来这儿了。在家听听广播,看看电视还不好?”
⑧老人知道儿子早就打他的主意了。这船陪他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浪涛,他靠了它立门面,翻造新屋,又靠它娶儿媳。现在儿子要用它搞运输,搞长途贩运,他感到格外凄凉。他敌视他看了一眼儿子,一声不吭。
⑨“爸,你快吃饭呀,都凉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⑩“爷爷,你快吃饭嘛。”小孙女用碗碰碰老人。
老人转过身来。不料碰落了他那祖传的青瓷碗。一声沉闷的钝响,碗碎了。小孙女呆住了。老人抬起他的粗手掌,瞪圆布满红丝的眼睛,怒视着他素来喜欢的小孙女。
儿子忙过来护住女儿说:“爸,碗碎了就罢了,也该换新的了。”
老人把怒气发在儿子身上,指骂着:“你这败家子,败尽家当的是你!”儿子耸耸肩,讪笑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您翻屋不是拆了旧屋吗?”
老人暴怒了,喘着粗气,拌动白短髻,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好久才哼了一声,跳下船慢慢腾腾地穿过芦竹回家去了。
“爷爷生气了。”女儿泪汪汪地说。
父就淡淡一笑,背对着晚霞,看着那郁郁青青的芦竹说:“来,我给你做吱吱管玩。”
11.①③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老人的种种动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④段中说:“他是一个不安的人”,你认为“儿子”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爷爷”的思想性格特点是(限8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运用了对比、象征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以“祖传青瓷碗”为题,其意图是(最少写出两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五句名言中,哪几句与“祖传青瓷碗”的旨趣最为接近: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桐树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风声
E.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自我反馈]
1题:B(攫,jué;搭赸,为把尴尬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丛,cóng;缕——褛)
2题:C(A应是“撮起”因为小拴把它当作“性命一般”;B应是“塞与”,方能表现其野蛮粗野;D应是“傻子”,“愚人”用得不得体,(语体))。
3题:A
4题:C
5题:D
6题:B(此时是买“药”的途中,故可排除D)
7题:A(坟地上的景物描写均起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作用)
8题:A
9题:A(小说写了两家的悲剧:华家和夏家,即华夏民族的悲剧)
10题:B
11.表现老人失落,帐惘,怀旧心理
12.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勇于改革的青年
13.勤劳,纯朴,守旧,迂腐
14.①新挤与旧渡船
②儿子勇于进取与爷爷守旧
①新挤象红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
②旧瓷碗象征旧思想,旧观点
15.①以碗为线索 ②以碗来反映老人的思想反映新旧思想的斗争 ③以碗说明要改革必须打破“神圣”的旧传统观念。
16.B、D、E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