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高祖还乡》 主讲人:莫钧 一.[基础知识] (一)易错难懂的字词 1.容易读错的字:刍(chú)牧 蒿(hāo)莱 秣(mò)陵 长楸(qiū) 丹墀(chí) 饿莩(piǎo) 坏槛(jiàn) 哰(liáo) 枭(xiāo)鸟 诌(zhōu) 睢(suī) 糨(jiàng) 妆幺(yāo) 铮(zhēng) 斛(hú) 揪捽(zuó) 无重(chóng)数(shǔ) 2.容易写错的字:萧条 祭扫 秣陵 长楸 丹墀 饿莩 窗寮 笙箫 枭鸟 舆图 翡翠 水榭 糨 妆幺 觑 斛 3.难懂的字词: 舆图换稿——地图变了样,意思是江山易主,舆图,地图。稿,样子、模样。 推故——借故推托。乡故——故乡。 畅好是——真正是、正好是。 妆幺——装模作样。 耽——嗜好、沉溺 无重数——数不清 (二)文学常识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元代散曲家。 (三)文体知识 明清传奇的定义 解析1 明清传奇的结构 解析2 明清传奇常识 明清传奇的角色 解析3 明清传奇的音乐 解析4 明清传奇的语言 解析5 元散曲定义 解析6 元散曲常识 元散曲分类 解析7 散曲与杂剧异同 解析8 二.[学习指导] (一)古代戏曲常常使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在《哀江南》中,这一手法是如何体现的,表达效果如何? 答:古代戏曲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成为抒发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哀江南》中,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了南明亡国后南京城内外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继而以第七支曲子直抒胸臆,慷慨悲歌,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水到渠成地点明了全篇主旨,动人心魄。 (二)睢景臣的套曲《高祖还乡》被称为“新奇”之作,“新奇”在何处? 答:这套曲子的“新奇”之处,就在于它的立意之“新”、构思之“奇”。历史上确有“高祖还乡”其事,他人叙写此事,多宣扬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荣耀;而这一套曲却立意翻新,取材于史料而又不拘史实。它巧妙地撕破了汉高祖这个封建帝王的神圣面纱,表现了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憎恨。曲子虚拟一位熟悉刘邦底细并与之有瓜葛的农民,通过他的眼睛表现高祖还乡的场面,使之显得俗气怪异,可鄙可笑,并由他提示出刘邦微贱时明抢暗偷,敲诈勒索的丑恶行径、构思非常巧妙。这套曲子中的“我”是作者实现作品立意和施展讽刺的凭借,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关键。从一个乡民的独特视角写高祖还乡,使作品对封建帝王的讽刺既新奇巧妙又生动逼真。 (三)《哀江南》与《高祖还乡》在语言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分别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哀江南》的语言富于文采,虽然浅易,但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仪式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高祖还乡》则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假以农民口吻,语言自然纯朴、生动泼辣、诙谐幽默,富于强烈的讽刺意味。如用“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状旗上图案,借农村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动物来比拟象征皇权的神圣之物,化庄严神圣的御用之物为可鄙可笑的俗物。这样写,富于农村生活色彩,符合乡民的身份和口吻,而且形象生动,褒贬自明。 三.[巩固提高]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秣(mò)陵 长楸(qiū) 丹墀(xī) 小犬哰哰(láo) B.坏槛(jiàn) 舆(yú)图换稿 水榭(xiè) 枭(xiāo)鸟 C.笙萧(xiāo) 妆幺(yāo) 无重(chóng)数(shǔ) 弋(yì)阳 D.揪捽(zú)住 吕雉(zhì) 斧钺(yuè) 豆几觚(hú) 2.下列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哀江南》节选自《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作者孔尚任,字聘 之,明代戏曲作家、诗人。《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的历史剧。《余韵》是剧本最后一出。 B.南京是六朝古都,人杰地灵,古称建康、建业、秣陵、江宁、白下、 石头城、江陵、金陵、临安等。 C.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南曲, 具有婉转柔媚的风格。 D.散曲分小令、套曲两类,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套曲的标题 之前都标明它所属的宫调和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如[般涉调]是宫调名, “哨遍”是本套曲中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名,与下边七支曲子同属般涉调。 3.按照要求将序号填入 处 A.乡民们准备迎驾时的忙乱景象。 B.刘邦还乡的隆重排场,威严尊贵。 C.见驾时乡民们的必恭必敬,诚惶诚恐。 D.刘邦的倨傲无礼和故作姿态。 E.刘邦微贱时的卑劣无赖。 F.“我”对刘邦根底的揭露和极端轻蔑的态度。 《高祖还乡》套曲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其中 都经过艺术的变形,做了夸张的描绘。此外 与 形成巨大的反差,构成了强烈的讽刺;而 与 , 与 也构成了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思考 1.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回答问题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 ① ② 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 ③ 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④ ①对曲中划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金碧辉煌的皇陵②建在花园水中或水边的亭阁③秦淮河附近的妓院④地图变了样,意为江山易主 B.①南京②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③旧时富贵人家所建红楼④地图变了样,意为江山易主 C.①南京②建在花园水中或水边的亭阁③旧时富贵人家所建红楼④路线图换文稿,意为名胜残破,今非昔比 D.①金碧辉煌的皇陵②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③秦淮河附近的妓院④地图变了样,意为江山易主 ②对这首曲词的特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词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B.这首曲词用了三组对偶句,两组排比句,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 C.这首曲词多用对偶、排比,避免了散句的杂乱无章,使人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D.这首曲词运用大量的对仗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具有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③对这首曲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曲词是尾声,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B.这首曲词在前六支曲子的铺写景物,层层蓄势基础之上,以水到渠成的抒情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C.这首曲词总写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城内外凄凉景象,富情于景,寄托了无限的怀念故国之哀思。 D.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所列问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甫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3.阅读比较下列两首《天净沙》,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无名氏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对这首元曲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无名氏曲开头“平沙”,指一望无际的黄沙;“细草”写秋天沙漠中草的形态,“斑斑”写一丛丛、一片片细草斑斑点点地撒布在沙漠之中,给人以寂静、单调的感受。 B.白朴曲天头写落日、残霞笼照着孤村,老树寒鸦之间轻烟飘渺。这些景 物陉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又有鲜明可感的形态,给人以恬静、欢愉之感。 C.无名氏曲结句中“黄云”,指沙漠广阔,映着天空泛出黄色。它与“红 叶青云”组合在一起,使一个静寂荒凉的大漠,顿时转化为生意盎然的世界,仿佛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幅色彩斑斓的彩墨画。 D.白曲结句变远景为近景,变朦胧为清晰,色彩变鲜明,情感上也显出转折。 ②对这两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名氏曲中用“曲溪流水潺潺”,以动衬静;而雁的鸣声、雁的翱翔,又给空旷辽阔的边境增添了动态。 B.白曲中“一点飞鸿”是唯一活动的生命,它却又是依稀难辨的影子,这就更增强了寂廖和难以把握的意绪。 C.古代边塞诗,多表现荒凉、苦寒、孤寂的情调,而无名氏的这首曲子则从人类创造了美的角度写塞上风光,别具一格。 D.白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雾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四.[自我反馈] (一)基础知识 1.B项(A项中“墀”应读“chí”,“哰”应读“liáo”;C项中“笙箫”的箫是竹制品,应与萧条的萧区别开来;D项中“捽”不要简单通过形声字一般规律推理,应读“zuó”,“斛”应与古代盛酒的器具“觚”gū区别开来。) 2.D项(A项中孔尚任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B项中江陵是古荆州首府,临安是现浙江省杭州市,都不是南京古称;C项中《哀江南》是一套北曲,传奇虽多用南曲,但也吸收了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应注意积累有关元杂剧,散曲与明清传奇的知识,并有意识地通过互相比较加强理解与记忆。 3.A、B、C、D、E、F都是夸张。可见这套曲子的夸张不是局部的,“我”的整体的观察和心理,全套的整体描述都是夸张的,漫画化的。B与E,A、C与F,C与D构成对比。增加了表达效果。 (二)阅读思考 1. ①B项(注意对古诗文中常见词语正确理解。) ②C项(要全面分析曲词的手法、特点,并以此认识孔尚任作品的艺术风格。) ③C项(这首曲词是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的抒情,并非铺写景物,寓情于景。) 2. ①D项(ABC三个答案各涉及一个典故,一位历史人物,而D项中刘备前面并未提及。 ②C项(本题着眼于分析,A项分析篇章结构,B项分析语言,D项分析风格,ABD三项均符合情理。只有C项分析表现手法和主旨明显不妥,因为这首词的着眼点不是对英雄人物的描绘,而是对英雄业绩的追怀,另外也没有对英雄人物的比较。) 3. ①B项(应是“给人以缺乏生命的冷寂之感”,此项说“给人以恬静、欢愉之感”,明显与意境不符。) ②C项(所谓“人类创造了美”应为“自然美”。) [解析1]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2]明清传奇与元杂剧不同,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第二出才是正戏。 [解析3]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则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解析4]传奇在音乐上也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但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演唱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 [解析5]传奇与杂剧一样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解析6]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它的曲调主要源自北方民间歌曲和辽、金音乐,也有一些是从词调而来的,它的体制与词相近,都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形式。 [解析7]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散曲 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子。全套必须同押一韵,套曲一般有尾声。套曲的标题之前都标明它所属的宫调和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解析8]散曲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两者的唱词都是按曲牌填写,用来合乐歌唱的;散曲中的小令相当于杂剧中的只曲,散曲中的套曲相当于杂剧中的套曲,又称为散套或套数。但它们又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杂剧是戏剧,有科白和故事情节,它的曲词是戏剧的主要构成部分,称为剧曲;而散曲只是一种供清唱的曲子,所以又称为“清曲”。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