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交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评点
主讲人:莫钧
一.[基础知识]
(一)易错难懂的字词:
1.容易读错的字:
矜(jīn)持 沁(qìn)人心脾 阒(qù)寂 撩(liáo)人心弦
赍(jī)发 迤(y?)逦(l?) 酒馔(zhuàn) 呐(nè) 波磔(zhé)
诡谲(jué) 掣(chè)出 朔(shuò)风 央浼(m?i)
搠(shuò)倒 彤(tóng)云
2.容易写错的字:
细腻 炫耀 矜持 阒寂 赍发 迤逦 酒馔
玷辱 牒文 尴尬 波磔 诡谲 掣出 洗漱
朔风 搠倒 央浼 仓廒 彤云
3.难懂的字词:
迤逦:曲折连绵。
赍发:赠送钱财,资助。赍,赐、赏赐。
牒文:薄而小的简札。
不尴尬:鬼鬼祟祟、不正经,蹊跷。
超忽:遥远、迷惘、使人捉摸不透。
诡谲:变化多端。
央浼:恳请、要求。浼,请托、央求。
阒寂:寂静无声。
矜持:竭力保持庄重严肃的态度。
(二)文学常识:
1.金圣叹简介: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更名人瑞,字圣叹。
2.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金圣叹非常重视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把性格刻画作为小说艺术的中心问题,评价小说艺术优劣的主要准绳。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他是第一个把人物性格问题恰当地提到这样突出的位置,并在实践上加以应用的。
(三)文体知识:
评点的定义
评点的内容
评点的做法
评点的基础
二.[学习指导]
(一)在《情境交辉》一文中,作者所说的“情与境”和我们自己平时常说的“情与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本文以情、景、境的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情与景、情与境的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即是“情因景生、境由情现”。作者重点论述的是情境相生的艺术原则。人们在评论一些诗词歌赋时,常用“情景交融”一词,但其实对于“景”的认识,往往有些模糊,往往简单认为就是眼前的景致,并无更深的含义,这篇评论的不凡之处,就是对“景”字进行了深度的开掘,指出“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以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也就是说:景从属于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可见境在艺术描写中的重要位置。
(二)《情境交辉》一文的作者是如何巧妙选择评论角度,论述《长亭送别》情境交辉的艺术特色的?
答:作者敏锐地抓住了《长亭送别》中景情关系的特点:从整体角度写情境交辉时,重在异中之同,把全部人物形象都包容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从局部角度写情境交融,则重在同中之异,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四幅画中作境异情殊的描写。
首先,作者分析了长亭路上,长亭离筵、席残人去、远望张生四部分小情节和总体的关系。如长亭路上的“碧云天,黄花地”,离筵周围那“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还有席残人去“落日山横翠”那气象阔大的背景,它们都统一于《长亭送别》全篇的秋意凄然的整体环境之中,渗透着离人的愁绪和哀思,这个完整的秋境与莺莺的离情是和谐一致的。其次,具体分析四个小情节中的不同的境以及所传达的不同的情。赴长亭路上,写莺莺无法排遣的烦恼和忧怨;长亭离筵,莺莺凝视张生,有话难言;席散人去,只有此时之境,莺莺才能对张生倾诉私情;张生远去,她凝神远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留下无限愁怅,这是此境中的此情,也是此情中的此境。四个情节,各有其境,各有其情,各自独立,不可互换,但情境各异的四幅画又是统一在全篇总的色调之中的。
(三)金圣叹是如何看待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的?
答:正是金圣叹把“性格”一词引入小说理论,用以概括人对周围世界的稳固态度和惯常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并将性格刻画作为评价小说艺术优劣的主要准绳。他具体分析了许多人物形象,都把人物不同的个性作为主要着眼点,在他看来,只要刻画出人物独特的个性,作品就能产生吸引读者的力量,使人百读不厌。
金圣叹强调在成功的作品中每个人物都应有自己的个性,即便是同一种性格特征,在个性不同的人物身上,其表现也是互有差异的。成功的作品就该充分表现这个差异。但他同时并不认为一个人物只有一种性格特征。相反,他认为一个性格独具的艺术形象,其性格特征应当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个既丰富又单一的艺术整体。比如,他拿武松形象与其他人物对照的结果,判明武松为“天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总之,所有成功的艺术形象,没有一个是只有一种性格特征,而是像现实生活所证实的那样,都是各种性格特征的有机结合。
三.[巩固提高]
(一)基础知识:
1.加点词注意、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矜(jīn)持 酒馔(zhuàn) 央浼(mi?n) 迤逦:曲折连绵
B.朔(shuò)风 搠(chuō)倒 彤(tóng)云 赍发:赐、赏赐
C.波磔(zhé) 掣(chè)出 撩(liáo)人心弦 诡谲:变化多端
D.阒寂(qù) 沁(qìn)人心脾 洗漱(shù) 超忽:超越于某种境界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刺配 恁地 沾辱 酒馔 牒文
B.差拨 尴尬 波磔 诡谲 洗漱
C.挚出 彤云 央涣 朔倒 炫耀
D.混然一体 矜持 赍发 迄逦 细腻
3.《情境交辉》的作者在谈到情境相生的艺术原则时指出“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以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要把景作为与情密切相关、与人物活动不可暂离的特定环境来看待。
景物描写是环境描写的一类,一篇文章可以没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但不能没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描写。
一个作家笔下的景,如果使你感到人在境中,就真实可信。景只有给人以境的实感,它才能发生传情的效用。
景从属于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可见境在艺术描写中的重要位置。
4.《情境交辉》一文说《长亭送别》“是把人物全部包笼在秋山落日的景色之中的。”“总是用秋景来显现环境,人物总是在秋景之中的。”下面引述的作品材料,哪一项适合作这一看法的论据( )
A.[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霄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B.[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C.[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D.[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二)阅读思考:
1.评点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A.塑造人物形象,B.安排情节结构,C.写景状物,D.铺垫照应,E.推敲语句等。判断下面选段中几处评点主要针对哪一方面而发。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细细写。(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①火字渐写得大了。题是火烧草料场,读者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也;及读至此处生些焰火,未有不动心,以为必是因此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却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却又随手即用将火盆着了一句结之,令后火全不关此。妙绝之文也。(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②如画,便画也画不出。第一段先写寒意,第二段写身上寒,第三段方写到酒。(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火字奕奕。(觉得身上寒冷,)第二段写身上寒。(寻思:“却才老军所说,)语意妙。正不知文生情,情生文也!(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第三段方写到酒,只此一段,何等段落。(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葫芦,)③花枪挑葫芦。人看至此句,虽极英灵者,只谓手冷故用枪挑耳,岂知顷间之用之?(将火炭盖了,)④写出精细,见非失火,前许多火字,都是假火,此句一齐抹倒,后重放出真正火字来。(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西行。)背着风去。
① ②
③ ④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特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
新鲜的、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因而决不雷同,有“________(甲)”的朦胧,有“________(乙)”的雄阔,有“_______(丙)”的悲慨,有“________(丁)”的缠绵等等。
(2)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镂金错彩、刻意雕琢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所谓“不隔”,就是〈A〉。
(3)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意境的创造规律密切相关。意境作为抒情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它的创造不同于一般艺术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
(4)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主客体两方面最基本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意的核心,而景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生活画面。
(5)在意境中,情与景不是杂合的拼凑关系,而必须互相融合,契合无间。离开了“情”,_____________〈B〉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__________〈C〉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这是意境创造中的又一规律。文学作品中的“实”即人物、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虚”即难以捉摸的思想意念。
(7)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_________为_______,使生态物化,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是以______生_____
,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
(8)创造意境,必须形神兼备。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点;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
①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D.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第二段最后空白〈A〉处应填入( )
A.互相贴近 B 真实自然 C 情景交融 D 发现创造
③对第三段开头说的“意境的审美特征”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有朦胧,有雄阔,有悲慨,有缠绵
B.不靠镂金错彩、刻意雕琢
C.给读者以新鲜、独特的美感
D.要真实自然,不能虚假做作
④第五段中〈B〉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支离破碎 B 原始朴素 C 死气沉沉 D 孤立自在
⑤把第五段中〈C〉处的句子补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将“虚”“实”二字分别填入第七段的四个空白处、其正确顺序是:
化________为________ 以__________生_________
⑦本文谈到意境创造的几个方面规律,请分别用主谓短语加以概括,总共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我反馈]
(一)基础知识
1.C项(A项中央浼应读měi;B项中搠应读shuò,和“戳”的读音不同,是“扎、刺”的意思;D项中“超乎”可理解为超越于某种境界,而“超忽”是遥远、迷惘,使人捉摸不透的意思。此题应注意形似字,同义词的区别,并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D项(A项中“沾”应为“玷”;B项全对;C项中正确的写法应为“掣出”,“央浼”,“搠倒”,有三处错;D项中有两处错误,分别为“混”应为“浑”,“迄”应为“迤”。本题应注意同音字与形似字的区别,我们平时经常出现的字形错误,往往不在于“错”字,更多的是“别”字可结合形声字知识加以区别,增强记忆。)
3.B项(要注意结合语言环境,多角度理解文意,深刻体会情与景、情与境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
4.B项(A项完全是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C项与D项则用了夸张、比喻等手法,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要将“土”、“泥”、“九曲黄河”“三峰华岳”等喻体看成景物,而“西楼”“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也不是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而是莺莺的设想。而B项的景物描写萧瑟凄冷,与离筵上崔张二人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真正做到了情境交融。)
(二)阅读思考:
1. ① B ② B
③ D ④ ABD
(①②两处虽然都谈及后文,但并不是作为伏笔评点。①是指出作者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并非为后文做铺垫;②主要是强调作品安排情节结构如何之巧妙、自然、有序。③处指出“花枪挑了酒葫芦”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枪搠恶徒做铺垫。④处既点明了原文用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林冲精细的性格,又指出了此前处处写火,处处设疑的结构安排之妙,且为后文“放出真火”做了铺垫。)
2. ①CDBA
②B项
③C项
④D项
⑤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物化”了的“情”。
⑥化虚为实 以实生虚
⑦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解析1]评点,是传统的阅读和评论的方法之一,评点小说,要求做要言不烦的评论和点拨,而不要求对全文进行串讲和分析,以突出重点。一般包括文前总评,眉批和夹批。
[解析2]
[解析3]评点的具体做法是:抓住关键设“点”,然后依“点”做评。评,要公允,褒贬适度。要求评得中肯,点得准确。应富有启发性,最好是发别人所未发,明别人所未明。
[解析4]评点的基础是阅读。只有深入细致地阅读和钻研作品,详细地占有和理解材料,才能做出中肯的评论和点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