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基础演练 1.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数落(shǔ) 挪动(nuó) 蔓菁(jīng) 气喘吁吁(xū) B. 砖砌(qì) 咆哮(xiào) 怒号(háo) 散落(sǎn) C. 昵称(nì) 窗槛(kǎn) 颤抖(zhàn) 瞥见(piē) D. 瞅见(chǒu) 唠叨(láo) 殡仪馆(bìn) 闲逛(guòng) 2. 下列词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 淘气 出殡 神秘 漫漫长夜 B. 篷松 奈烦 昂首阔步 一愁莫展 C. 砖砌 苔藓 静侯 蛮不在乎 D. 寂寞 扯蛋 头昏眼花 莫名其妙 3.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起的“八”和“七”。 C. “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藤叶。” D. 大夫今天早晨告诉我,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 4.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 A. 苏艾正在画插图,忽然听到一个虚弱的声音重复了好几遍。 B.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火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C. “她会把死和藤叶联系在一起?笑话。”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D. 她非常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是枯叶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中。 5. 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琢磨。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B. 3年前那个淘气顽皮的小姑娘,如今却以全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我国第一大学 府,真是不堪设想。 C. 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坐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斗。 D.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二、创新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 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 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 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 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 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 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著《爱情问题》,江苏文艺出版杜1995年版) 1. 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 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2. (1)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母亲要陪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 文中第1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3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 文章第2段和第5段两次写到了“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 文章第3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 文章第6段写母亲临终前,“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两个“艰难”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呱呱》 一、基础演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悄然(qiāo) 处暑(chù) 突兀(wù) 峥嵘(zhēng róng) B. 打扰(rǎo) 诚挚(zhì) 给予(yǔ) 寂灭(jì) C. 厄运(è) 骤然(zhòu) 摇曳(yè) 凝视(níng) D. 震慑(shè) 奇迹(jì) 拯救(zhěng) 创痛(chuā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安祥 稍纵即逝 责无旁贷 幸灾乐祸 B. 凛冽 莫衷一是 远离人寰 同仇敌忾 C. 惊讶 辉皇灿烂 惶然大悟 有条不稳 D. 陷井 备感骄傲 各司其职 目不转睛 3. 下列关联词运用正确的一组是( ) 长城 是我们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 把它看成了古董, 一味的陶醉于先人创造的业绩中,长城也可能成为锁链, 我们将停滞不前。 A. 只要 而且 从而 因而 B. 假如 或者 从而 因此 C. 假如 而且 那么 因此 D. 只要 或者 那么 因而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年届50的王老师,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特级教师称号,毅然离开了驾轻就熟的中学教学岗位,来浙江大学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B. 市场需求造就了大批跟风企业,一时间,保健品市场良莠不齐,危机开始孕育。 C. 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D. 为了避免以后打扰它们,我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牺牲。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对祖国的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还有一种比这更美好的感情,那就是对真理的爱。 B. 我们希望美方从中美关系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恪守一个中国政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反对台湾独立的行为,谨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C. 为了根治网吧“顽症”,对未成年人上网集中查处,有效地把他们杜绝在网吧之外。 D. 目前,民政局已认真做好社会捐助款物的管理、发放和接收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安全越冬。 6. 下面的文段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饭后在椰林中散步。椰林一眼望不到边,林中遍生青草。 映在水中,连水也是浓绿色。 ①一条莹洁的小河,在林的另一端流淌。 ②在林的另一端,有一条莹洁的小河。 ③水平如镜,水上有独木舟静静地横着。 ④如镜的水面,静静地横着一只独木舟。 ⑤绿得很浓的树木的两岸郁郁葱葱。 ⑥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绿得很浓。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二、综合应用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①就在这一瞬之间,忽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传到我耳边,我在仓猝之中一下子不明白这 是什么声音,但这是活生生的——人的声音。我吓了一跳,侧耳静听:这声音又重复了一遍。 这……这是一个婴儿,一个吃奶婴儿的啼哭声!在这荒山野岭,这里一切的生命似乎早已绝 灭了,永远绝灭了,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 ②我的惊讶突然为另一种感情所代替。于是我急不择路地朝着这啼哭声,这微弱的、可 怜的、求救的声音拼命奔去…… ③一会儿,在我面前闪过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我奔得更快了——忽然,我看见一幢低 矮的小房子。这小房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上面有低低的平屋顶,通常是阿尔卑斯山的牧人躲 避风雨的,可以在里面住上几个星期。 ④我推开半掩的门,直冲进屋子,仿佛死神就在背后追逐我。 ⑤一条长板凳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安详地给婴儿喂奶。牧人,大概是她的丈夫,微笑着坐在她身边。他们两人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可是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微笑着向他们点头…… ⑥拜伦,曼弗雷德,自杀的念头,我的高傲,我的伟大,这一切都到哪儿去了? ⑦婴儿继续啼哭着——我却要感激他,感激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 ⑧一个人的,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啊,你拯救了我,这生命的礼赞 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 7. 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 8. 第二段中,婴儿的啼哭应该很正常,作者为什么要说是“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 9. 文章第三段,写“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和“低矮”简陋的“平屋顶”的用意何在? 10. 怎样理解“我却要感激他,感激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 11. 为什么婴儿能拯救“我”,请对“我”和婴儿加以对比分析,探究缘由。 【试题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基础演练 1、C(槛jiàn颤chàn) 2、B(蓬松、耐烦、一筹莫展) 3、C(冒号改为逗号) 4、D (A虚弱—微弱B黯淡—暗淡C不以为意—不以为然) 5、C(A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腕。B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事情到了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D “难言之隐”与“苦衷”意思重复) 二、创新训练 1、表现我患病后的痛苦,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的心情。表现母亲慈爱、坚强的特点。 2、(1)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2)表明“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结构上照应上文。 3、(1)是写母亲在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伟大的母爱。(2)写儿子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深情告慰,表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决心。 4、C、D 《呱呱》 一、基础演练 1、A (悄qiǎo然 处chǔ 暑) 2、B(A 安详C 辉煌灿烂、恍然大悟、有条不紊 D 陷阱) 3、C 4、B 5、A 6、C 二、综合应用 7、“竟然”表现了出乎意料,也为后文“我”思想的转变作了铺垫。 8、这是“我”的感觉,是特殊情况下的错觉,明写婴儿的哭声,实际是写“我”此时的心境。 9、反衬。借以写婴儿哭声对“我”产生的影响,与后面的所谓“高傲”“伟大”作对照。 10、婴儿的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11、同:“我”和婴儿一样,什么也没体验过。异:“我”是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我”想自杀。婴儿没有什么思想意识,但却有着最原始的生命活力,他还不了解生命将面对什么,但对生命却有他的渴求,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