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织》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关于《聊斋》及作者: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1)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2)《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阅读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 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用笼子(名词作状语) ③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ě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④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⑤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8成以其小,劣之:“以”,因;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劣”。 句子: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句式译:难道------吗?) 2折藏之,归以示成。(省略句 归以之示成) 3掭以尖草,不出。 (省略句 掭之以尖草,虫不出) 4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得失”为主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板书设计 线索--------------------------------------展开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   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⑤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   (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   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 板书设计 情节 起讫段 内容  故事起因 第1段 宫中尚促织之戏  故事开端 第2段 成名因无促织受苦  故事发展 第3、4段 成妻求卜得虫  故事高潮 第5----7段 成子魂化促织  故事结局 第8段 成名因祸得福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 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 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教后反思: 这节课对文章的情节,描写特点掌握的比较好,有关思想内容的理解做的很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