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张秀娟 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感受诗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条件支持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号子”音频,让学生感受)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们关注些什么?的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除了衣、食、住、行,我们关注的东西还有很多。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存下去,他们“脚蹬石头,手爬沙滩,风里来雨里去,牛马一般。拉急流走遍了,悬崖陡坎”,他们劳作的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和无法体会的,但是他们却以信念和力量,唱出了人与大自然抗争这个千古不朽的主题,他们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勇气更值得我们敬佩。今天就让我们借助蔡其矫先生的这首《川江号子》,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图片,介绍川江及川江号子。 1、(显示川江图片)川江: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重庆市和四川东部都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2、(显示纤夫劳作图片)川江号子: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视川江航道为畏途,在千百年来的木船航运时代,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船工的身体,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绳,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而且,漫漫路途枯燥无味,需要精神调剂,川江号子遂应运而生,它是船工们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的社会背景下,浮夸风盛行,但是实际上,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而举国的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还在欣快症的控制下大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就在诗界几乎都沉迷于对“大跃进”的乐观歌唱时,蔡其矫却于长江汉水,写下了这首《川江号子》,我们听到的是另一种属于“悲歌”的声音。在那个颠三倒四的时代氛围里,他因为这首诗(当然还有别的原因)而招致了劈头盖脸的批判,那些批判者为了达到表面的和谐,不惜牺牲真实和自己的良知,说他破坏了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安定团结,却不追问他那样的不和谐音是否来自真正的社会现实。蔡其矫冒着被判定为“右派”分子和撤销职务的危险创作了这首诗,遵循的是真实和心灵的律令,而不是宣传政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艺术原则和审美选择,其中又饱含着多么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四)学生朗读诗歌一遍,整体感知,教师订正字音。 (五)问题探讨: 问题一: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1、诗人一开篇,是先诉诸于听觉还是视觉? 参考答案:听觉,首先听到的是“碎裂人心”的呼号。 2、这样撼人魂魄的号子声来自哪里?又去往哪里? 参考答案:来自“万丈断崖下”,(“断崖”→高、险。)来自“飞箭般的船上”,(“飞箭般”→速度快、江水湍急、冒着生命危险。)交代了号子的“源地”。接下来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 3、“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这一句是怎样把前后两句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4、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鉴赏诗歌语言,意象是我们首先要抓住的,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听觉意象有哪些?通过诗人描写川江号子的这一段,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些船工是在怎样的环境之下劳作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参考答案:(板书:听觉意象)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等。川江在连绵起伏的群山峻岭中,野性十足。卷起巨大的浪涛,朝两岸陡峭的悬崖凶猛的撞了过去,“轰”的一声摔得粉碎,飞溅起无数个浪花和雪白的泡沫。(回顾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航道艰险,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生活艰辛。(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凄婉悲凉的川江号子在峡谷中回荡,汇合着江中的流水声悠扬流畅、逼人泪下。一个船工就是一部历史,揪人心肺的号子唱出了船工的辛酸和苦难。) 5、感受了听觉意象,接下来诗人看到了什么?找一找视觉意象有哪些。 参考答案: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板书:视觉意象)视觉意象:“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 6、怎样理解“眼中的闪电”和“额上的雨点”? 参考答案: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雨点”的意象转化为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想到了船工们的苦难,是千年的血泪史,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 7、你认为可以作为人生格言的句子是那一句?(如“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多少年来,一泻千里夹带泥沙的川江不知吞没了多少船只;吞噬了多少船工;吞下了多少纤夫号子手。但是,苦难的生活铸造了纤夫号子手的坚强性格。他们在奔腾不息的川江上,在万夫莫开的激流险滩上,敞开嗓门、高昂豪迈的唱起号子,把一只只木船送到水势平缓的地方,向江河显示出不可战胜的伟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也应该有这样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既是船夫们悲慨心声的传达,又是诗人放声高歌的渴望的袒露。 问题一参考答案:这首诗着眼于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主要是抓住了两类意象(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这些意象一部分用来直接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这两类意象交汇在一起,使号子与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板书:生存环境的艰险 生活的艰辛) 问题二:分析船夫的形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参考答案:(显示图片)船夫形象:有伟岸的体魄,不屈不挠、勇于和大自然搏斗的悲壮的奋斗者形象。(意思对即可)纤带勒紧他们古铜色的胸膛,汗水从他们的面颊上流淌下去。他们高亢的号子声和咆哮的江水声在两岸逶迤的石壁中回荡,发出震撼人心的共鸣。他们以信念、勇气和力量,唱出了人与大自然抗争这个千古不朽的主题,他们以生命创造出人类与江河斗争的最强音。 (板书:不屈服的精神) 问题三:在这一首诗中,很明显地表示转折关系的是从那一句开始?(请一位同学诵读诗的最后一部分)。转折之后,情感和先前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用的是“但是”这个词,表示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情绪由先前的昂扬激越变得悲愤、伤感、低沉,诵读的时候节奏要放慢。 问题四:“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照应的是前面的那几句?读了最后一部分这几句,你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你的感受如何? 参考答案:照应的是“你碎裂人心的呼号”“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写出了作者发出的无奈的感慨,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具有了力透纸背的悲壮)唱了几千年,号子并没有改变船工的命运,生活像江边巨石一般沉重,生活像江水一样漫长。正如诗人的无奈“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没有。“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听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录音朗读) (八)学生谈感受。 小结:唱了几千年,纤夫终于用不屈的精神、伟岸的体魄,拉直了浸透汗水的纤带,在千里川江上塑造了人与大自然搏击的群雕,他们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勇气更值得我们敬佩。学了这首诗,我们也应该学会关注,学会关注,就等于有了一条丝带,牵动着你,牵动着我们大家;也要学会关爱,学会关爱,就等于有了一片大海,点滴是你,我们携手聚集;因为爱心如生命之火,照亮他人,也温暖了自己的情怀。 (九)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附:板书设计 川江号子 蔡其矫 听觉意象 → 生存环境的艰险 生活的艰辛 → 不屈服的精神 (敬佩 ) 视觉意象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