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及解析: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才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预习: 《课堂新坐标》第29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强烈,但同学们也品尝过许多不自由的痛苦,来自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那么静心想想自由是什么,你有没有自由,而庄子对自由的理解是什么,庄子的追求给我们什么启示?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庄子的名篇——《逍遥游》。 2、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也有说是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代表作《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3、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点以下字的读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 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è)???夭阏(è) 蜩蝉(tiáo)?? 舂粮(chōng)??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 斥鴳(chì?yàn)???泠然(líng)???万仞(rèn)??? 4、诵读理解 ★诵读第一段 问题一: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对于它们的“笑”,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明确: 蜩与学鸠笑鲲鹏是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才能做到“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对此,作者持反对态度,因为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诵读第二段 问题二:本段作者不仅论述了小大之辩,并且再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鹏宏伟的 形象,这仅仅是为了突出“小大”的区别吗? 明确: 作者在此段阐发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议论,借“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的比喻,说明了对于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就像那些德行修养层次很低的人,无知的想要去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相比一样,是一种悲哀。这里的大鹏,不仅突出了“大小” 之辩,也承载了庄子不断修行、提升境界的理念。鲲悠游于北冥,酝酿变化而为鹏,再往南冥,正演示了境界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辟新境的思想修为过程。鲲不管长到如何巨大,仍只能游在海中,过的仍是又涯、有畔、有限的北冥生活。直到它化而为鹏,才能脱离海的范围,上下四方,任其游走。由小而大,是修养的提高;由大而化,则是境界的提升。 第二课时: 导入: 作者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追求自由的热情跃然纸上, 然宏大的大鹏终有所侍,作者那奋力追求逍遥而最终不能彻底体现在大鹏形象里,那么真正的逍遥游是什么呢? ★诵读第一段 问题三: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在作者看来,宋荣子达到逍遥的境界了吗? 明确:宋荣子笑他们,因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在作者看来,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这和庄子齐物论的观点有关,在庄子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死就是生。所以宋荣子算不得逍遥,因为他还能分辨还懂得区分,心中还有名利观念,还没达到真正的物我合一,不是真正的逍遥者。 问题四:庄子认为哪种人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明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这些至人神人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扩展问题:庄子超凡绝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谁更可贵?谁更可取?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如:学庄子不等于不去做官,不等于抛弃一切物质享受或去隐居,而是学他独立的人格,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小结: 苏轼曾在《赤壁赋》中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诗中看到的诗人的潇洒,豪迈,其实诗人的一生是何其艰辛,坎坷,一贬再贬仕途上遭受一连串重大打击,但现实可以夺去他的官职,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远离亲人,远离荣华富贵,却不能夺去他的诗心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他有如此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来的灾难都压不倒他,这才是真正的潇洒旷达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所以苏轼庄子等先人们至少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警示,一种参照——时时警示我们——你丧失了自我了吗?你丢失了你的灵魂了吗?你的心灵世界有多大?现实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力量长成参天大树,内心足够强大就能俯视一切,达到精神的自由。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 、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物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备课补充; 1、有关庄子的小故事: 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得到了秦王的欢心。回来时,带着上百乘的车马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织草鞋,做手工,对这样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一看到国君,一看到高职位的人,我只要用几句话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我的能力也许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患病时,常求遍天下名医。比如说他身上长疮,长疖子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为他破一个脓疮,就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痔疮,就赏他五乘车马。他问曹商,你是不是去秦国给秦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呢? 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当时,庄子在蒲水上逍逍遥遥地钓鱼。楚国两个大臣说明请他出山为相的来意后,庄子又开始讲故事。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 鼓盆而歌的故事,是说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去,好朋友惠子,前去吊唁。到他家一看,庄子在那敲盆唱歌呢。庄子告诉他,老伴刚走的时候,我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现在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察其始而本无生,当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原本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天地之间,无非是一股气一股气聚集起来,然后逐渐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我妻子顺着这条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此时此刻,她也许正在一个密室里,踏踏实实地睡觉。她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 2、 生与死 (英)兰德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在生命的火前 温暖我的双手 一旦生命的火消沉 我愿悄然长逝 3、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