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1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测试
(100分钟 120分)
一、基础达标(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惆怅(zhàng) 一椽(chuán) 耗(hào)子 钞(chāo)票
B.落蕊(ruǐ) 船棹(zhào) 落寞(mò) 潭柘(zhè)寺
C.颤(zhàn)动 房檩(lǐn) 闭塞(sè) 普陀(tuó)山
D.着(zhào)衣 长堤(dī) 参差(cēncī) 廿(niàn)四桥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D.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鴞笑地铺人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是( )
(1)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_________,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2)我在长堤中间停步,_______把脚尖逼近水池,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
(3)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________的心地。
A.姿态 尽快 宁静
B. 姿势 尽量 宁谧
C. 姿态 尽量 宁谧
D.姿势 尽快 宁静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那带刺的荷茎,纤细、修长、劲韧,撑住一顶荷叶,圆似斗笠,叶心是一个小盆地,向天空摊开、承受雨水,承受夜露、承受阳光!
5.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引壶觞以自酌 ③倚南窗以寄傲 ④园日涉以成趣 ⑤农人告余以春及 ⑥既窈窕以寻壑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④/③⑥
C. ①⑥/②④/③⑤ D.①⑥/②③/④⑤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去年秋天,我眼看着荷塘在西风里衰谢,到了冬天只见澹澹湖水,插着三五根倒折的荷枝,黑枯一如死鸡的脚爪。
B.20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
C.春天来到,塘水已不再是冬天的萧荡,处处箭立的荷枝嫩芽,把水面激起了生气。
D.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课内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小题。
每次经过荷塘,来去匆匆,无暇走离工作的道路,斜刺里往荷叶荷花深处走去。但闻得那满地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不是清香,却是浓烈的馨香,是以更觉神往。于是,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池走去。20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我走向荷池与莲池间的长堤。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 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池,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那带刺的荷茎,纤细、修长、劲韧,撑住一顶荷叶,圆似斗笠,叶心是一个小盆地,向天空摊开,承受雨水,承受夜露,承受阳光!天雨的时候,我曾见那叶心的水珠如水银,越集越大,而后荷叶一侧垂倾,水珠如银色瀑布,淌入较下的荷叶,较下的荷叶承接了,叶缘一倾,将银汁注入再下的一叶,再下的一叶承受了,巍巍坚持了一刻,又一弯腰,将来自天上的雨水注还盈盈的池塘,发出那灌水的悠闲音响。这时带刺的荷秆满富弹性,把肥大的荷叶拨回原处,依旧摊开胸怀,承受着天、云、露和微风。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下午的阳光从荷叶上反弹过来,翠绿跳入眼睛。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但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过后,同样的光景重演,同样的彩色,同样的振奋。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池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7.作者在本文中采取了定点观察的方法,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角度,来描绘同一对象——“荷塘”。节选的这两段,作者的观察点是什么?(4分)
8.“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全文来回答。(4分)
9.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特征,要动静结合。上文对荷叶什么时候的动态作了细致的刻画?仿照这两段描写,对池塘边的柳树作动态刻画。(4分)
10. 试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6分)
三、课外阅读(共18分)
阅读本文,回答11—14题。
春日的落叶
周文羽
几场春雨过后,窗外的一排樟树,把有限的空间,染得上下皆是一片新绿了!光润、明丽、枝叶婆娑,更显出春的饱和、春的磅礴、春的生意与活力。
我清楚地记得:开春时那片片叶柄下绽出的萌动着的新芽,渐渐地,它们由嫩绿、油绿,直到眼前的郁郁葱葱、翠色一片了。啊,那原是托着新叶芽的老叶似乎有些干枯、发硬,凋落下来了!
是循着大自然的节奏,它们沉静地飘落下来了;又乘着和煦的春风,轻盈地旋舞、翻飞。它们已经冲过秋的肃穆,冲过冬的沉寂,是在百花斗妍、鸟唱枝头的明媚春光里飘落的,它的液汁都已注进了那片片萌动着的新芽里。
在绵绵的春雨里,一眼望去,它们竟构成了落叶缤纷的世界:徐徐飘下,稠密如雨,落入地上的泥浆里,来往行人踏过去,化作了尘泥;又一阵风起,又一批落下,地上又铺上厚厚的一层,又一片“ ① ”了。我凝视着眼前的情景,情不自禁地捡起几片新落下的,想细心观察一下生命将结束时它们是怎样的颓萎。然而当我触摸到它的叶柄时,竟惊奇地感到它的柔软可亲,叶片上挂满了细雨珠,闪着光泽,片片叶脉清晰,颇具情致。有的展现浓绿,似乎要渗出未尽的液汁;有的已呈淡褐色,显得凝重厚实……我明白它们遵从那无情的时序,又执著地珍爱生命的翠色的毅力与情操了! 当我低下头来察看那化为春
泥的落叶时,竟闻到明明是樟叶的清香,还和着泥土的芬芳!是的,它们的色彩似乎是无绚烂可言了,然而那“ ② ”的情思,却使它们如此庄严美丽!
雨后的晴日里,人们拿来几把大扫帚,把干叶积成一堆堆,点燃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捡根树枝挑逗火头,让它烧得更旺,更透,更彻底。缕缕青烟,缭绕上空,飘散着阵阵樟叶的馨香;叶火熊熊,像是生命最后一道光华,潇洒,璀璨……它们化为灰烬后的归宿呢?我想,仍然是泥土,是大地,用那看不见的液汁,催发又一茬新叶的萌生,它的血脉,定会通向那夏的壮盛、秋的丰饶的!
不无遗憾的是,春已降临人间而春鸟并未“翔集”,那一排茁壮的樟树后的一棵歪斜的槐树上,却飞过来几只啄木乌。一下使人想起曾被人斥过的“檐头麻雀的啁啾”和“啄木鸟的干笑”,实在大煞风景! 因为不知道它们是哪一季的鸟“通年聒噪”,虽占据枝头,却“一点风雅气都没有”!这远远不能比伴和春风旋舞的落叶,它们虽是在“落”,可那飘飞时的瑟瑟沙沙和燃烧时的毕毕剥剥,该是多么和谐动听,因为那是生命延续、青春复归的奏鸣曲!
有位诗人说得好:“叶,一切都不计较;叶,不与谁争立锥之地。”它凭一腔善良的追求,度过了有花有果的全程。啊,春天的落叶啊!你“欣欣而来,慰慰而去”,“落得辉煌,失得惬意”!
11.找出文中有关落叶的描述性文字,概括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述落叶的,并分别说说是怎样描述的。(请分条写出)(4分)
12.第四段中①②处是两句古诗,请根据内容分别写出。(6分)
①
②
13.第六段写啄木鸟的目的是什么?(4分)
1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文章是从两方面赞美落叶的,一是它把汁液注进了新芽,二是化作泥土养育新绿。
B.文章的结构线索是由窗外的新绿想到落叶,再写对落叶的所见所感,最后作结、点题。
C. 文章明写落叶,暗写新芽,启示读者它们都将经历有花有果的全程,都循着无情的时序。
D.文章写啄木鸟的目的是明确的,但仍然是一处败笔,因为它与全文情调不协调。
E.文章把描写、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并赋予描述对象以鲜明的象征意义。
四、诗歌鉴赏(共10分,每小题5分)
15.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角度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它的理由。
五、语言表达(共16分,每小题8分)
16.仿照下面的句式特点,再写一个句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7: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风物与风华;惟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参考答案】
1.B(A项,惆怅chàng;C项,颤chàn动;D项,着zhuó衣。)
2.C(“何偿”应为“何尝”。)
3.C:”姿态”重点强调的是“态”,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姿势”指身体呈现的样子,多用于人。“尽量”意思是力求在最大范围内达到一定的限度;“尽快”指尽量加快。“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宁谧”虽也有“宁静”的意思,但其程度要比“宁静”重。)
4.D(最后的两个顿号应为逗号。)
5.B(①⑤介词,拿,把;②④相当于“而”,表承接;③⑥连词,来。)
6.D(“提高”与“表现技巧”搭配不当。)
7 长堤中间;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看描景前的方位。)
8.作者面对着弥漫着荷n十荷花的“扑面的芬芳”,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的荷塘世界,感到了生命的振奋、意兴的飞扬,这一切都含蓄而凝练地表露了作者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执著地与荷为伍的人格追求。(抓住“振奋”“飞扬”等词作答。)
9.荷塘下雨时和荷塘风起时。对池塘边的柳树的动态刻 画略。
10.游荷塘的缘起、时间、心情、所见到的景象和感悟。(看清描写荷塘的具体文字,分类归纳。)
11.①形态:轻盈地旋舞、翻飞。②色彩:闪着光泽,叶脉清晰,有的展现浓绿,有的已呈淡褐色。③声音:飘飞时发出瑟瑟沙沙和燃烧时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④味道:燃烧时飘散着阵阵樟叶的馨香。
12.①零落成泥碾作尘 ②化作春泥更护花(抓住“落下”这个词。)
13.对比写出(或反衬出)落叶飘飞和燃烧时声音的和谐动听,赞美它的生命的价值。(“不无遗憾”“却”等词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14.CD(C.讴歌落叶的奉献精神,并非只表现“无情的时序”。D.“败笔”错。)
15.(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本题考查我们对诗歌所表达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喜欢“春雨”的理由可从春雨的特点、功能等方面来归纳。)
(2)喜欢杜诗 理由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尤声”)。③展丌想象,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喜欢周诗 理由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本题属个性化鉴赏题,鉴赏时可从形象、艺术手法、表现形式、意境的营造等多方面选择鉴赏的角度。)
16.略。(假设句式,内容上也应从四季人手。)
17.示例:惟在清明,江南江北,共祭先祖前贤;或在春节,将一锅锅水饺,煮成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与欢欢乐乐。(所写内容必须与传统节日内涵相符合。)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