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①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② 蛾儿雪柳黄金缕,③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④
【注释】①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星如雨:都指彩灯。②玉壶喻月。鱼、龙:指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③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头饰。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④蓦然:突然。阑珊: 灯火零落稀少。
鉴赏指引:元夕灯市,犹如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衣香鬓影,喧阗不绝。是光、色、声组成的繁华热闹的世界。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华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这不是自伤幽独,而是显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安于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的襟抱。前者是英雄本色,后者也是英雄本色。
文言读吧
子路从而后(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遇丈人,以杖荷(挑)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荷蓧丈人》 《论语》
大家文坊
大义生死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廷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和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去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力”,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这个比喻,正是发自内心与行为,而非只是课堂上的高调。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伴读引思: 1.“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你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问题的?
素材回廊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 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
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唯……是……:只。
为……所……:被。
未尝:从来没有。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虑:大约,大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之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同,对于;同……相比。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
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独……哉?难道……吗?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直……耳!只不过……罢了!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灵感存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