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顽云:犹浓云。②潋滟:水波相连貌。凸:高出。敲铿。③: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④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鉴赏指引: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诗人,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
文言读吧
程福赟(yūn)者,为人沉厚寡言而有勇。晋出帝时,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契丹入寇,出帝北征,奉国军士乘间夜纵火焚营,欲因以为乱,福赟身救火被伤,火灭而乱者不发。福赟以为契丹且大至,而天子在军,京师虚空,不宜以小故动摇人听,因匿其事不以闻(而皇帝又在军队中,京城力量空虚,不应因为小的变故而使人的听闻动摇不安,因此隐藏了奉国军士叛乱的事情没有把它上报)。李殷位次福赟下,利其去而代之,因诬福赟与乱者同谋,不然何以不奏。出帝下福赟狱,人皆以为冤。 《新五代史》
大家文坊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予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产,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引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伴读引思:文章开首说“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请结合文意回答:“竹文化”与“儒文化”是怎样的“相得益彰”?
参考:竹文化是以竹子作为气节、风骨和虚心、谦恭的象征或代表,而这些品质正是儒家所宣扬的,是儒文化的精髓。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或看到虚心、谦虚;儒生们对竹子风骨的喜爱、推崇更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
素材回廊
揣摩作者观点态度口诀
文章本是作者心,细心分析明态度。各种文体有区别,阅读积累是前提。
议论抒情出现时,观点感情明角度。小说主旨为观点,各种方式要清楚。
议论抒情跟其后,作者态度它来明。各种细节为重点,形式内容齐分析。
抓住内容细分析,各种修辞态度明。细节组合有窍门,不同顺序意不同。
比喻拟人加借代,态度抓住其借体。排比对偶加反问,强调内容巧抒情。
动作情态巧用词,感情色彩传其情。突出侧重明角度,结论成为态度标。
景物出现要清楚,交代背景明情绪。人物生活在其中,推动情节兼渲染。
选择组合看色彩,感情基调与此同。位置不同细分析,明确角度抓语境。
表达技巧要清楚,服务中心表人物。选用是否看表达,小说阅读不会难。
散文阅读有技巧,情感就是其红线。抒情说理加写景,哲理记人加叙事。
情深意切是根本,解读关键在于情。仔细揣摩明词意,文眼就是牵牛处。
感情变化有顺序,抒情要有依靠物。思路设计有玄妙,由实化虚客化主。
时代风云动心波,思想感情有阴影。突出强调加侧重,比拟移情变人性。
角度转换看人称,抒情方式有改变。方式带着内容路,表情达意有长短。
分清长短用处大,话题作文转换巧。第一人称加上你,面面相对诉衷肠。
第三人称加全能,叙事详细如亲见。写景散文巧转情,分析景物细琢磨。
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情冷暖它来传。修辞词语加色彩,主观透射到客观。
现实生活为基础,观察积累要抓紧。景物通过己视角,有偏有重巧渲染。
转折关系加假设,现实有情传心意。观察角度加顺序,放大缩小它有意。
写人借重叙议描,细节放大赋深情。细心追问为什么,写作角度你要明。
弄清关系辨亲疏。人物只是情载物。散文文体贵在情,渲染烘托巧对比。
动作神情兼服装,议论描写传态度。大化小来抽化具,形象生动加音韵。
诗歌阅读要注意, 标题为您显方向。提示角度和内容,抓住分析思维清。
析词讲究增添补,标准依据文言文。散化语言巧分析,辨析技巧与方法。
灵感存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