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现代文阅读(二)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对社会自然类文章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其基本要求包括“理解”与“分析综合”两个方面,与前面所讲社会科学类文章大致相同。
[考点分析]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构架。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
高考阅读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科技说明文不大一样,它大都是些自然科学消息摘要,内存有着“新”而“广”的特点。所谓“新”,是指它一般是新近发表的关于前沿性自然科学动态的文章。这样选文,可以避免猜中文段,有利于增强考试的公平性。所谓“广”,是指选文的内容很广,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微电光电等,无所不包。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考查,主要任务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信息、掌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它一般不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高考例题]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年高考都少不了它,如1994年关于“四角龙”,的介绍,1995年关于“外星人”的介绍,1996年关于“新型造纸厂”的介绍,1997年关于“颅脑与肠脑”的介绍,1998年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介绍,1999年关于“冬眠”的介绍,2000年春季高考关于“克隆羊”技术的介绍,2000年关于“慢光”的介绍。
2002年关于“沙尘暴”的介绍也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的范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B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题型分析]
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我们就可以窥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命题规律之一斑。
1.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选文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它一般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科学前沿动态的短文作为阅读文段,字数一般在500左右。阅读难度适中。
2.每个文段设四个小题,采用单选的形式考查对所读文段主要内容信息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能力。一般地说,对基本概念及抽象语句的理解占一个小题,对事物主要特征或原理的理解占一个小题,对主要信息的筛选占一个小题,对全文综合理解占一个小题。
对于试题干扰项的设计,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①无中生有,节外生枝,②夸大范围,以偏概全,③指东说西,偷换概念,④源流倒置,逆情背理,⑤已然未然,乱说一通,⑥或然必然,性质不分,⑦题干选项,毫不相干,⑧深浅肯否,牵强附会
[误答原因]
科技类文章阅读的误答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5点:
1.平时阅读缺少精读细品、全面把握文旨的习惯。
科技文语言简明,科技信息含量大,一旦阅读不细,很重要的信息就会从眼边溜走。等到养成了囫囵吞枣的习惯,一时收不回来,势必在考场上丢失应得的分数。
2.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
科技类文章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读起来不易理解,有的考生在平时做题时由于得分率不高,考场一旦阅读不顺,便产生烦躁情绪,越烦躁越读不进去,以致严重影响了做题质量。
3.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入多.还没从整体上控制全文的要旨,就急于动手做题。在做题中遇到了困难,又到原文中反复搜寻查找。其结果,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症结,以致把答案做错。
4.做题方法不够科学。
科技类文章阅读试题一般是单选性的,题支干扰性很强,过早地阅读题支,极容易把头脑搞乱,自己招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有的考生看不透这一点,做题中,读完题干,不假思索,就急于读题支,以期迅速得到该题的答案。其结果,只能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找来了更多的麻烦。
5.缺少整体阅读意识。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试题的答案也必须依附在这个整体之上,如果不从整体着眼,只把答案盯在局部,就难免把答案搞错。
[备考方法]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
1.精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所谓“精读”是指对所读文段这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不能心猿意马,急于求成,先入为主,仓猝应付。所谓“重要信息”,是指那些与说明对象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效能、用途、关系、数据等。所谓“句清段结”是指逐句逐段把握文字外壳所涵盖的有效信息。
2.概括文章内容,宏观控制全局。
精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只能对所读文章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通过所标记的重要信息,概括出本文所说明的对象(事物或事理)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或原理是怎样的,文段是怎样说明的。如果不能正确地概括出上述内容,就再读一遍,直到从宏现上控制全篇为止。
3.阅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题干附近,特别是那些指代性词语的理解题更是如此。因此,及时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便于顺藤摸瓜,尽快确定作答范围。
4.根据对全文的概括和题干附近的有关信息,大致确定该题在原文中的作答范围。要注意抽取并运用该范围中的核心部分,缩小作答范围,作出本题的模糊答案。
5.阅读题支。拿已初步作出的模糊答案与题支中的答案比较,选取与答案相近的一项作为备选答案。
6.将所选答案的内容代入原文,进一步检验该答案与原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相应与否。
凡是在原文中找到确凿根据的题支就是与原文一致的项,找不到根据者,就是与原文不一致的项。
7.排除八种干扰:①偷换概念,②夸大其辞,③缩小其辞,④无中生有,⑤时间事件前后倒置,⑥特殊与一般倒置,⑦强拉因果关系,⑧文不对题。
科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时间的阅读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需要广大考生注意以下五点:
1.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科技文的阅读兴趣,养成精读细品的习惯,不轻易放过一个读不懂的句子,增强排除阅读杂念的意识,保持良好的阅读心态。
2.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强化整体认知素质。正确的阅读步骤应当是:第一步,精读原文,通过标记关键词句、中心词和重点信息承载量大的语句,把握全文的表达核心,理清全文的思路,从整体上控制全文。多数科技文介绍的科技信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读起来很有陌生感,读上一遍,很难从全局上控制全文,要不惜再读第二遍,乃至第三、四遍,有些重点部位,要在反复精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直到把文章读懂为止。第二步才是做题。做题时,要先精读题干,再在原文中寻找答案。答案的确定,要与对全文的整体认知结合起来,不要脱离原文整体,随心所欲,或者急于读题支,过早地使自己陷入众多的干扰之中。
3.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科技类文章的阅读训练中,要突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正确把握运用概念的基本规则,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地运用各种判断和推理的形式,经常做一些逻辑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把跟着感觉走,转变到跟着理解走上来。
4.训练审题能力,提高答题的针对性。科技类文章阅读题的审题是十分重要的,不把好审题关,把握不准命题意图,就瞄不准答题方向。因此,在平时阅读训练时,要从整体认知着眼,从具体命题指令入手,认真把题干审全审准。
【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克隆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这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译音为“克隆”,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1996年3月27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林斯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2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用极细的吸管从“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3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随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使之相互协调,并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母羊终于产下了“多利”。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下列对“克隆”的定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方法
通过人工培育换核卵,而最终形成的新的个体
无性繁殖即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来自同一祖先的一群个体
自然界中有些动物,在非正常情况下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古人即懂得利用植物的无性繁殖来育种
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最大的区别,在于是自然状态还是人为试验
“无性系”指彼此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亲缘关系,却拥有同一祖先的群体
3、对“换核卵”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克隆羊多利是由其逐渐分裂成长为胚胎,而最终形成的
是由分别来自两只羊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构成的
其细胞核与细胞质,必须在人工刺激下才能相互协调
直至“多利”最终诞生,换核卵所经历的过程均与受精卵无异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对克隆羊诞生意义的描述( )
验证了乳腺细胞核与卵细胞核具有相似的功能
在此之前,人类没能成功研究出克隆动物
突破了只有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认识
证明动物体内的某些特殊细胞具有受精卵的潜在功能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从前人们认为唯有糖蛋白(G)能诱生中和抗体,并保护动物抵抗毒株攻击的病毒多肽,因而是制备抗狂犬病疫苗的主要成分。80年代末,研究者发现,诱导活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还有核蛋白(N),主要诱导活化的是受MHC-II抗原限制的T淋巴细胞TH和受MHC-I抗原限制的T淋巴细胞TC。TH细胞和TC细胞大都表现对核蛋白的特异性反应,可以溶解狂犬病毒,杀伤和溶解受狂犬病毒感染的细胞;同时,核蛋白第11-25位氨基酸区段合成肽可以促进T细胞增生。将核蛋白或其复合物核糖核蛋白(RNP)注射进小鼠、犬、猴和浣熊等动物身上,可诱生大量特异性TH细胞。最近研究表明,细胞介导免疫(CMI)在狂犬病免疫保护上起更重要的作用。因为狂犬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其感染的重要特点是经肌神经感染而不经血液传播,而特异性中和抗体只能在感染初期即病毒未进入细胞及神经通路时发挥作用,唯有CMI能在肌体防卫系统最后一道防线((神经通路上发挥抗狂犬病免疫保护作用。
(摘自《生物学通报》)
1. 对糖蛋白(G)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糖蛋白(G)能诱生中和抗体
B.糖蛋白(G)能保护动物肌体,抵抗病毒多肽。
C.糖蛋白(G)是制备抗狂犬疫苗的重要成分。
D.认为唯有糖蛋白(G)能诱导细胞免疫的说法,是错误的。
2. 文中介绍了一项实验,对这项实验结果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TH细胞和TC细胞大都可以溶解狂犬病毒。
B.核蛋白(N)可以诱生大量物异性TH细胞,进而溶解狂犬病毒。
C.核蛋白(N)第11-25位氨基酸区段合成肽可促进T细胞产生,在神经通路上起免疫保护作用。
D.核蛋白(N)起抗狂犬病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是它诱生的大量特异性TH细胞能在狂犬病感染初期发挥作用。
3.“细胞介导免疫(CMI)在狂犬病免疫保护上起更重要的作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胞介导免疫(CMI)是一种新的特异性中和抗体。
B.“特异性中和抗体”指的是在核蛋白(N)诱导下产生的TH细胞和TC细胞,其抗狂犬病免疫保护原理与CMI不同。
C.特异性中和抗体能在肌体防卫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神经通路)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D.因为狂犬病毒具有嗜神经性,而作为新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的CMI恰恰能在保卫神经通路上发挥作用,所以CMI作用更大。
4. 对这段文章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狂犬病免疫保护研究的最新进展
B.糖蛋白(G)、核蛋白(N)抗狂犬病免疫保护原理
C.糖蛋白(G)、核蛋白(N)诱生细胞免疫保护原理
D.细胞介导免疫(CMI)的新发现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光化学反应是指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下发生的化学反应。虽然早在18世纪人们就发现自然界的光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但是,只是在近二十多年来光化学的研究工作才有了飞跃的发展,并成为一个化学分支。目前已经发现光化学作为一种合成方法有许多独特之处。这是因为光化学反应一般都是以分子的激发态进行的。分子在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排布不同,和基态相比,激发态的内能比较高,因而光化学反应可以形成由基态难以形成的内能比较高的产品,如游离基、双基或张力比较大的环状化合物。
光化学反应不同于热化学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光化学反应是由光能引起的。依据分子吸收光的波长,可以选择性地激发某一种分子。例如,在313nm照射顺式和反式的1,2一二苯乙烯时,只有反式的可以吸收光能。光化学反应的第二个特点是分子吸收光子后所获得的能量大大超过热反应中得到的能量。例如:苯用254nm的紫外光照射时,所吸收的能量为113J/mol,这相当于600000C的热能。
热化学反应是由热能引起的,反应物分子不可能选择性地活化。另外,热反应难以提供足够大的能量,即使达到所需要的温度,产品也是不稳定的。
光化学反应为有机化学中的二聚、环加成、重排、氧化、还原、取代、消除等反应带来了许多新的实验方法。这些反应有的用热反应是不能完成的,有的则需要经过好多步骤才能完成,而用光化学反应则可能大大简化这一过程。
1.“而光化学反应则可能大大简化这一过程”中“这一过程”指的是( )
A.有机化学中的二聚、环加成、重排、氧化、还原、取代、消除等反应。
B.有机化学中的二聚、环加成、重排、氧化、还原、取代、消除等反应中不能用热反应完成的反应。
C.需要许多步骤才能完成的热反应。
D.有机化学中的二聚、环加成、重排、氧化、还原、取代、消除等反应中需经过许多步骤才能完成的反应。
2. 光化学反应不同于热化学反应的主要表现是( )
(a)光化学反应是由光能引起的。
(b)光化学反应依据分子吸收光的波长,可以选择性地激活某种分子。
(c)在光化学反应中,只有反式物质可以吸收光能。
(d)热化学反应是由热能引起的。
(e)在热反应中,反应分子不可能选择性地活化。
(f)在光化学反应中分子吸收光子后获得的能量大大超过在热反应中得到的能量。
A.(a)(d) B.(b)(f) C.(b)(c) D.(a)(b)(e)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光化学反应是指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b)光化学反应一般都是以分子的激发态进行的,所以可以形成内能较高的产品。
(c)文中列举苯的反应是为了说明紫外光照射条件下的光化学反应特点。
(d)热反应不是完全不能提供有关反应所需要的足够大的能量。
A.(a) B.(b) C.(a)(c) D.(a)(d)
4.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光化学反应 B.光化学反应与热化学反应
C.光化学反应原理 D.光化学反应((一种化学合成的方法。
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测不准原理”是1927年由德国海森堡从量子力学的普遍定律中推导出来的。量子力学的观察对象是物质深层结构中的粒子运动,但粒子太小,肉眼无法把握,因此,需要借助媒介工具即高倍望远镜来观察,但是,任何物理观察都是主体通过媒介光子作用于客体。而光子本身也是粒子,也有自己极微的能量。这样,借助光子来观察实际上是对客体施加一份能量。假如该客体是个宏观对象,光子的微弱作用就不会产生根本影响,但假如客体是个微观现象,光子作用就会变得举足轻重,以至在观察过程中产生一种干扰作用(a)。通过媒介光子来测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就要碰到这个难点(a),因此,粒子运动的难以确定性在观察过程中便转化为使科学家难堪的不确定性即“测不准性”(b)。而量子力学在这测不准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出路,这就是当他们在观察飘忽不定的粒子运动过程中,由于觉悟到不可能把对象的实在运动从被干扰状态中分离出来,便放弃对粒子进行牛顿式的决定论的因果性描述,而代之的概率处理。
(原载《读书》1985年第2、3期)
1. 对文中“干扰作用”和“这个难点”两处词语意思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扰作用”是指媒介光子的作用影响了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个难点”是指在测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时无法避免这种干扰作用。
B.“干扰作用”是指光子运动与粒子运动交织在一起,使观察主体产生迷惑;“这个难点”是指在测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时无法避免这种干扰作用。
C.“干扰作用”是指媒介光子的作用影响了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个难点”是指用高倍望远镜测不准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但又没有更好的媒介工具来观察。
D.“干扰作用”是指光子运动与粒子运动交织在一起,使观察主体产生迷惑;“这个难点”是指用高倍望远镜测不准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但又没有更好的媒介工具来观察。
2. 下面说法哪一项不是“粒子运动的难以确定性在观察过程中便转化为使科学家难堪的不确定性即‘测不准性’”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
A.粒子运动的难以确定性使科学家无法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使科学家感到窘迫。
B.粒子不断地运动着,运动形式在不断地转化,在科学家进行观察的时候,这种变化仍然继续,使得科学家永远无法测定粒子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和速度,这使科学家十分窘迫。
C.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测不准的根本原因是粒子运动的难以测定性。
D.难以测定性和测不准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客体角度说的,后者是从主体角度说的。
3. 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的依据是( )
(a)量子力学的观察对象是物质深层结构中的体积极小的粒子运动。
(b)进行物理观察时媒介光子作用于微观的对象,产生了干扰作用。
(c)粒子运动具有难以测定性。
(d)借助高倍望远镜观察粒子运动时,作为媒介工具(望远镜)的光子作用于粒子,影响了粒子本来的位置和运动速度。
A.(a)(b) B.(a)(c) C.(c)(d) D.(b)(d)
4.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有趣的粒子运动 B.量子力学与测不准原理
C.测不准原理 D.粒子运动难以测定
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题。
通讯领域里目前出现了用水为质材做成的用以截获信息的天线,被成为水天线,这种天线被用于中微子束通讯,由于其思路 甲 ,构思 乙 而引起国际通讯界的浓厚兴趣。
在中微子通讯中的信息载体是中微子,它是一种奇妙的基本粒子,穿透力极强。它不带任何电荷,质量极小,而且静止质量为零。它能以接近光速直线前进,其发散度仅为一毫弧度,若用于通讯则保密性强。它也不会反射、折射、散射,能量也大,即使成千上万公里厚的金属墙也可一穿而过,它穿过地球后其衰减还不到百分之一,中微子还能穿透海水。中微子虽然不带任何电荷,但它能与水原子核中的中子或质子产生核反应,形成M介子中微子,这种中微子在水中高速前进时,会产生光电效应而放射出光子,发出微弱的蓝色闪光。
由于中微子束具有这样优美的特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运用中微子来通讯时,其过程和微波等通讯相似,也有发射和接受装置。通讯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用它轰击一块金属靶,此时靶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粒子和中微子,随后将它们通过一个电场,就可滤去带电粒子,剩下的则为不带电的中微子和中子流,然后将这种粒子束再通过混凝土或者钢板而除掉中子流,最后剩下纯粹的中微子束。这时用信号去调制它,并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首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由于中微子不带电,所以目前无法用电子器件去接收,只能用大量的水作天线间接接收。当水天线接收到中微子束时,水原子核与之作用后可以由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能将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供用户利用。
197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中微子束通讯试验。80年代末,前苏联与美国之间也进行了此项试验,并获成功。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中微子通讯将走向商业化,将是通讯事业的一场革命。
(《水做天线》)
1. 本文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
A.奇妙、精巧 B.奇巧、新颖 C.新奇、灵巧 D.奇特、巧妙
2. 选出正确概括第二自然段段意的一项( )
A.中微子束通讯具有的特征。 B.中微子束具有的特征。
C.介绍中微子的特点。 D.介绍中微子束通讯的优点。
3. 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的是( )
A.中微子束引起通讯领域的广泛重视。
B.中微子束通讯的过程和微波通讯相似。
C.中微子束通讯的原理。
D.中微子束通讯,只能用水天线接收并调解出信息。
4. 中微子束通讯在形成了纯中微子束之后的过程是:中微子束M介子中微子形成光子发出微弱蓝光解调出信息。请判断,水天线是在哪个阶段开始发挥功能的?( )
A.(1) B.(2) C.(3) D.(4)
六.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题目。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遍,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1.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2.“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3.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
(a)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b)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c)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d)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e)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a)(c) B.(c)(e) C.(b)(d)(e) D.(a)(b)(d)
4.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试题答案】
一 1.C A、B不全面,D从原文中得不出来。
2.C 自然状态也可以进行无性繁殖。
3.D 应为“直至胚胎被植入之前,换核卵所经历的过程均与受精卵无异”
4.B 原文中没有根据
二1. B 糖蛋白(G)能保护动物肌体,抵抗毒株攻击的病毒多肽
2. C 在神经通路上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是细胞介导免疫(CMI)
3. B AD细胞介导免疫(CMI)不是特异性中和抗体;C能在肌体防卫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神经通路)发挥免疫保护作用的是细胞介导免疫(CMI)
4. A A从意义上谈,最全面。
三. 1. D
2. B (d)谈的是热化学反应, (c)只是对例子的解释, (e)说的也是热化学反应。
3. C (a)不符合,应是“或”。(c)不符合,例子是为了说明分子吸收光子后所获得的能量大大超过热反应中得到的能量。
4. B 热化学反应是为了区别光化学反应而提出的,不是说明的重点
四. 1. A
2. B 测不准确并不在于粒子的运动形式。
3. D (a)“观察对象”和依据无关
4. C 选择依据是说明对象
五. 1. D
2. B 第3自然段首句已经点明。
3. D 本段既没有说明通讯领域是如何重视的,也没有和微波通讯作比较,更没有说明什么“原理”。
4. A
六. 1. C 分别指的以21厘米和10.5厘米电波进行的调查
2. B 依据原文“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
3. D c项不是依据,e项原文中没有此内容
4. C 没确定,只是推测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