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文言文阅读(一) 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 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项今年轮空)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 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 1. 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5个,即: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说明》规定了六种,即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 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往往相对大一些,非得把功夫使在对文段的深入阅读理解、对有关信息作去伪存真的深刻思考上不可。 高考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 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D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冲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题型分析: 1.从阅读选材的选择上看,其文段一般是“正史”中的纪传性文段,文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一般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主弦律。如1994年对何子平勤政忠孝的记叙,1995年对郑善果母教子秉公执法的记叙,1996年对郭永刚直抗上、执法爱民的记叙,1997年对权善才被飞骑诬陷的记叙,1998年对李若水忠君爱国、义无反顾的记叙,1999年对苏琼办事讲究艺术的记叙,2000年春季高考对韦仁约不碌碌保妻子事迹的记叙,2000年对胡威清正廉洁的记叙,2001年关心百姓疾苦的徐久思,2002年廉洁自律的李广等。 2.从阅读长度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一般在500字左右,超过600字或不足400字的文段一般不选。 3.从命题数量上看,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经过了由多到少的过程:1994年至1997年每个阅读文段命8个小题,1998每个阅读文段命7个小题,1999年至2001年,每个阅读文段命6个小题,2002年5个小题,1个翻译题。 4.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阅读题采用笔答题的方式,命题数量与分值作了相应的调整。从考查角度看,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一般设两个小题,文言语句的理解一般命一个小题,对文意的分析综合命两个小题,每个小题一般占3分,一道文言翻译主观题(内含2小题),5分,共18分。 5.从题型设计看,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越来越灵活和越来越开放的趋向,单纯的识记和再现性的题目越来越少,涉及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比重正逐渐增大。 误答原因: 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底蕴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浅薄,做题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把题做错。 3.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有的考生平时在做题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了厌读的心态,失去了做题的自信心,影响了正常思维,自身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掘。 4.不能科学运用应试技巧。近年来,有些文言文阅读题除用语境法做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训法”“组词法”等,这些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题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时的训练与考试分割开来,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有关的应试技巧。 备考方法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 3.掌握六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特,或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在具体文言语句的理解中学习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不要死背定义和概念。 4.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要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序有着很大差别,翻译时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识,注意语句通顺,语气贯通,语言连贯得体。 5.平时阅读古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要习其句,还要注意分析综合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整体的高度把握文言文。 6.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段,充实文言仓库,加强文言语感建设。 7.经常翻查工具书,及时扫除阅读语言障碍,不轻易放过一处疑难问题。 【模拟试题】 指出下列15个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的相应意项 1.而 ①代词,你,你的 ②连词,表递进 ③连词,表假设 ④连词,表因果 ⑤连词,表修饰 ⑥连词,表并列 ⑦连词,表转折 ⑧连词,表承接 (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 (3)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 )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5)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 (6)吾尝终日而思 《劝学》( ) (7)涵淡澎湃而为此者 《石钟山记》( ) (8)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 2.乎 ①语气助词,表疑问 ②语助,表推测 ③语助,表感叹 ④语助,表反问 ⑤助词,用于句中停顿处 ⑥助词,形容词或动词后,相当于“然” ⑦介词,相当于“于” (1)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志》( ) (2)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 (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 (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 (7)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3.其 ①连词,表假设 ②连词,表选择 ③第一人称代词 ④第三人称代词 ⑤指示代词,“那” ⑥代词,都用在数词前,“其中” ⑦语气副词,表期望 ⑧语气副词,表反问 ⑨语气副词,表商量 ⑩语气副词,表揣测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 )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3)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项脊轩志》( )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9)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可至极邪? 《逍遥游》( ) 4.且 ①副词,将要 ②副词,姑且,暂且 ③连词,表选择,“还是” ④连词,表让步,“尚且” ⑤连词,表转折 ⑥连词,表递进 ⑦连词,表并列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内 《烛之武退秦师》(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 (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孔雀东南飞》( ) (7)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战国策》( ) 5.所 ①量词,“座,所” ②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③名词,位置,恰当的位置 ④名词,住处,住所 ⑤助词,“为……所”表被动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陈涉世家》( ) (2)各得其所( ) (3)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西都赋》( ) (4)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 6.为 ①wèi介词,向,对 ②wèi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 ③wèi介词,替,给 ④wéi动词,是 ⑤wéi介词,“为……所”表被动 ⑥wèi介词,表目的,“为了” ⑦wéi助词,与“奚”“何”等疑问代词搭配,表疑问语气 ⑧wéi动词,做,干 ⑨wéi动词,以为,认为 ⑩wéi动词,做为 ⑾wéi动词,成为,变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 )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 (3)卒相与为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 (8)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 (9)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 (10)为其来时,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 (11)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史记·货殖列传》( ) 7.焉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形容词词尾 ③代词,之 ④兼词,于何 ⑤兼词,于之 ⑥句末语气词,不译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 (2)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 (4)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 (5)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 8.也 ①句中助词,表舒缓语气 ②句末助词,表判断 ③句末助词,表肯定 ④句末助词,表祈使 ⑤句末助词,表感叹 (1)《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 ) (3)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5)丘也闻,由国有家者,…… 《季氏将伐颛臾》( ) 9.以 ①连词,表目的,“来”“以致” ②连词,表因果,“因为”“由于”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递进 ⑤连词,表假设 ⑥介词,表时间,“在”“于” ⑦介词,把 ⑧动词,认为 ⑨连词,表并列,“而”“且” ⑩连词,表承接 ⑾介词,表凭借,“凭”“依据” ⑿介词,表“以什么身份” ⒀动词,用 (1)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 (2)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 (3)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 )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 (5)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 ) (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登泰山记》( )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 (8)挟太山以超北海 《齐桓晋文之事》( ) (9)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 (10)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 ) (1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游褒禅山记》( ) (12)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 (1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 10.因 ①连词,因为,由于 ②连词,于是,就 ③介词,顺着,根据 ④名词,原因,理由 ⑤介词,依靠,凭借 ⑥动词,沿袭 (1)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 ) (3)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 (5)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 (6)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 ) 11.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 ②介词,表方向,“对”“对于” ③介词,表所自,“从”“自” ④介词,表对象,“向”“跟” ⑤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到” ⑥表被动,“被” ⑦介词,表比较,“比” (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 (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庄暴见孟子》( )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伶官传序》( )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 (7)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 12.与 ①yǔ赞许 ②yù通“欤” ③yù参加 ④yǔ介词,给,替 ⑤yǔ给予,授予 ⑥yǔ结交,交好 ⑦yǔ连词,和,同 (1)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 ) (2)与嬴而不助五国 《六国论》( ) (3)然则废衅钟与 《齐桓晋文之事》( ) (4)蜩与学鸠笑之 《逍遥游》( ) (5)去时里正与裹头 《兵车行》( ) (6)咸与维新 《阿Q正传》( )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翟方进传》( ) 13.则 ①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②连词,表承接,“便” ③副词,判断句中帮助判断,“是”“乃” ④连词,表并列,多用于意义相对、结构相似的分句中 ⑤连词,“那么” ⑥名词,准则 (1)以身作则(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 (4)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卮酒。 《鸿门宴》( ) (5)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 14.者 ①数词后,“个”“样” ②判断句中,“者”“也”相呼应 ③时间词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不译 ④动词、形容词后构成“者”字结构 ⑤与疑问代词搭配,构成疑问句式 (1)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烛之武退秦师》( )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 (4)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15.之 ①指示代词,放在表复数的词前 ②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中心语之间,“的” ③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⑤指示代词,这,此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⑦动词,到,往 ⑧音节助词,凑足音节 ⑨第三人称代词 (1)然后驱而之善 《齐桓晋文之事》( ) (2)故民从之也轻 《齐桓晋文之事》( ) (3)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 (4)有宁越、徐尚……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 ) (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弈秋》( )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孰几乎 《庄暴见孟子》( ) (7)何陋之有? 《陋室铭》( ) (8)马之千里者 《马说》( ) (9)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孟子·离娄上》( ) 【试题答案】 6、2、8、7、1、5、4、3 1、4、2、3、7、6、5 4、3、5、6、7、10、9、8、1、2 7、6、1、4、5、2、3 4、3、1、2、5 8、10、11、3、4、5、7、1、9、2、6 5、4、6、1、3、2 2、3、5、4、1 3、8、11、12、7、6、9、4、10(或3)、1、2、5、13 5、3、4、2、6、1 5、1、6、3、2、7、4 5、6、2、7、4、3、1 6、3、4、2、5、1 4、3、1、2、5 7、9、5、1、2、3、4、6、8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