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的定律 附:宇宙的未来(自读课文) 授课内容 基础知识 积累词语 明白无误:清楚、明确,没有错误。 呕心沥血:呕,吐;沥,滴。形容费尽心思。 绞尽脑汁:费尽了思考,费尽了脑筋。 三昧:见课本36页注释③。[补充]佛教用语,意为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如深得其中三昧。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像一张大网广阔无边,稀疏却不会有一点漏失。比喻国家的法网虽宽,却不会漏掉一个坏人。文中意是自然界虽然广大无边,但从不会疏漏。 深不可测:(道理、含义)高深不容易了解。与“深奥”同义。 拔地而起:拔,高出;超出。高出地面建筑(楼房等建筑物)。 万世不竭:世世代代永远用不尽。 永不枯竭:枯竭,①(水源)干涸;断绝。②体力、资财等用尽;穷竭。文中指能量永远不会用尽。 10.夷为平地: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 11.告罄: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罄,尽;用尽。 12.无济于事:济,(对事情)有益。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13.涵义:同“含义”,(词句)所包含的意义。 14.钩玄:钩,探求。探求精深的道理。 15.覆水难收:已泼出的水,无法收回来。比喻事成定局,不可挽回。 字形、字义辨识 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呕心沥血。 砺:①粗磨刀石。②磨,磨砺、砥砺。 励:劝勉,奋勉。励志、奖励。 厉:①严格,切实。厉行节约。 ②古代通“砺”。秣马厉兵。 枥:马槽。老骥伏枥。 夷:①平安,平坦。化险为夷。 ②使成为平地。夷为平地。 罄:尽,用尽;器皿已空。告罄、售罄、罄竹难书。 磬:古代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钟磬。 语法——推论因果复句 “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1.“既然”(连词)领起的偏句表述了“能量不能被消灭,只能沿着耗散的方向转化”,此为推导结果的依据,“那么”领起的正句“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是推论出来的的结果。可以用“既然(既)A,那么(就)B”的格式来表示。 2.“既然”可以换用“既”,但是“既”只能用在主语的后面,而“既然”可在主语前,也可在其后。例句:你既不懂,为什么还不赶紧学? 3.[病例]既然大家事先作好了准备,所以讨论时发言很热烈。 “既然”和“所以”不搭配。此句的改法有两种,①“既然”改为“因为”;②偏句中保留“既然”,正句改为“讨论时就应该热烈发言”。 学习指导 阅读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增强分析概括能力。 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取要点,即《高考说明》所要求的“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文章的要点。”提要的方法有两个方面;1. 摘录作者的原话,2. 用自己的话概述。 钩玄:探索文章更精微的内涵,即《高考说明》所要求的“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钩玄的方法也有两个方面;1. 分析作者的某个观点,2. 阐发作者的主要思想。 三.内容理解 背景知识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于1981年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将熵这一物理概念引申到哲学、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对盲目追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作了批判,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种批判可作如下表述: 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致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然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扮演着魔鬼。 对技术进步的乐观,对物质增长的贪求,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战争威胁等。 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里夫金和霍华德用“熵”这一随处可见的概念,构架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樑,让通往未来的,地球上的现代居民以新的世界观对待他们自己生存的环境。 (二)课文说明 课文节选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解释了“熵的定律”的物理意义,进而强调了有效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对能源危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文章以极其严密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文章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注重过渡和衔接。 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三层,第二部分分二层。 第一部分(开头——世界的熵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的)主要解释了“熵的定律”的物理意义。这个部分的第二段中有一个简短的句子,表述了两方面内容:1.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2. 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这个简短句子的两个方面领起这个部分,下文有两个层次:1层融入日常事例,阐释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转化,2层提出熵的定义,融入日常事例,具体阐释熵的内涵。 第二部分(我们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结尾)从熵的定律出发,作者强调了有效能源的不可再生性,预示了能源危机。 这部分引述了赫尔曼·戴利的一段话,以其中的“地球上熵值较低的能源贮备可以分成能量与物质”,领起这部分内容。下文有两个层次:1层阐述能量问题,有效能量告罄,称之为“热寂”;2层阐述物质问题,有效物质用尽,称之为“物质混乱”。这两者都导致熵的增加。 (三)能力训练 提要 第一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 1. 科学使人的智慧超越时代。许多天才和科学家为之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成为简单明了的常识。 2.对于深不可测的热力学两个定律,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引导人们去领悟热力学的两个定律。 3.深不可测的两个定律用一个简短的句子来表述,意在引出“熵”这一概念。 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1. 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通俗地阐释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2.用“高楼拔地而起又夷为平地”,“青草的生成而又不复生长”的日常事例,阐释能量聚集和转化的不同形式。 3.引用《圣经》的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这样对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了通俗的形象的概括。 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1. 过渡之后,以烧掉一块煤为例,阐明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损失能量,熵值增加。 2.承接上段,提出熵的通俗定义。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为例,阐释了能量水平的转化,意味着下一次再做功的能量减少,并引出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有效的”和“无效的”能量。 3. 阐释“熵的定律”的具体内容(内涵)。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以“把烧红的火钳从火中取出”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为例,证明“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这也称作“能量平均状态”。 ——“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世界的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的”。 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二层 第一层: 1.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 2. 在太阳能量的熵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量就早已告罄。 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1. 承接引文——“地球上熵值较低的能源贮备”之一,即“能量”,展开论述。“每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儿”;“工业回收有特殊意义”,然而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导致熵的增加。 2.承接引文——“地球上熵值较低的能源贮备”之二,即“物质”,展开论述。以“回收这些四处散失的金属分子”为例,阐明了“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 3.总结 这两者导致的都是熵,都是物质与能量的耗散,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 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不是唯一的,措词可不同,但“要点”要准确。第一部分;第一层,从三个民谚中,领悟热力学两个定律,引出“熵”这个概念。这一层起领起作用。第二层,分解说明(一)阐述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第三层,分解说明(二),从熵的定义和内涵入手,阐述熵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第二部分:第一层,地球上的两个能量来源都是有限的。第二层,地球上的有效能源是有限的,能量与物质的耗散,都导致熵的总值的增加。) 钩玄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所列问题。 ①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②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③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去了。④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⑤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⑥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⑦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的能量。⑧这就是所谓的熵。 1.文中②句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有两点: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文中③④句运用的是__________论证方法。承上,这两个句子作为材料,用以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蒙后,这两个句子是 论断(观点)的论据。 3.⑤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不得超过4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4.⑥句中,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种惩罚是什么?(不得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②句的内容相联系,⑥⑦⑧三句阐释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6.③④句和⑥句阐述的内容,可以与“各民族文化的民谚相联系”。③④句可以阐释民谚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⑥句可以阐释民谚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参考答案(1. a. 仅仅考虑热力学第一定律,b. 滥用万世不竭的能源。2. 举事例。承上,人们不仅要考虑热力学第一定律,更要考虑热力学第二定律。蒙后,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人们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3. 过渡衔接。4. 能量损失,熵值增加。5. 滥用能源,会得到惩罚。6. 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能力训练题 (一)结合文章的其他论述,从能量耗散方面,阐释下列民谚的物理学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本文在论述中,多次以燃烧为例。试找出三个例子,说说作者举这些例子所说明的道理。 (三)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作者还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越到后来,开发利用能源越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试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举例说明作者这一论述。下边再就人类消耗世界上有效能源的情况,提供一些材料,仅供答题时参考。 1.木材,这一中世纪生活的能源基础日益短缺,人口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木材的匮乏。人们开始寻找出路,终于以煤代替了木材。从以木材为主的能源环境到以煤为主的能源环境的转变,深刻地改变了整个西欧的生活方式。 2.人们解决木材危机的办法是煤炭。 3.这场危机是在十三世纪享利工业时代的英国爆发的。纽卡斯尔城的木材告罄,有人活活冻死。于是国王恩准百姓用煤作为能源。 参考答案: (一)题属钩玄训练,让同学们从“民谚”中体会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涵义,并了解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意为:任何收获总是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的,没有赋出就不会有收获。而被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高楼夷为平地后,不可能自己再拔地而起;水从水坝上流到坝底,不可能自己返回坝上。要想重新做功,就要消耗新的能量,所以“熵”总是持续增加的。 2.“覆水难收”意为:事物处于凝聚状态,就有了势能;一旦散开来,就再也不能自动回到凝聚状态。餐具在使用中,由于磨损,金属分子不断离开餐具,最终“零零星星地散失在土地里”。虽然它们依然存在,但已不能作为成块的金属被有效地使用了。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本文中意为:自然界虽然广大无边,但也从不疏漏。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说,就是“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二)题属提要训练,让同学们把握文章要点,理解作者所阐发的道理,并了解举事例的论证(或说明)方法。本文在论述中列举燃烧的例子有: 1.“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说明煤的能量虽然没有消失,但它却不能再用来做功。 2.“一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中取出……开始冷却”,说明“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当温度平均时,就达到了“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即“能量平均状态”,不能再做功了,这时“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 3.“每当你点燃一支香烟时,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儿”,这里形象地说明了有效能量的不可再生性。 (三)此题是发散形的习题,意在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论述某一问题的能力。要求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答案不求唯一,有理有据,即可。 答: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作者所提出的“事实”,用一句话概括:人类消耗世界上有效能源是有规律的。从所供材料来看,西欧中世纪,人们生活的能源基础是木材,树木森林先被采伐、被“消耗”,就是因为它生长于地表,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工业时代,煤炭作为能源是在“木材告罄”的条件下被开发利用的,煤炭之所以在木材之后被“消耗”,是因为它埋藏在地层里。至于从石油到原子能到核能的利用更是现代社会的事情了,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消费更多的能量”。 所以,以“木材——煤炭——石油——原子能——核能”的开发利用为例,可以论证“消耗能源的规律”。 宇宙的未来(自读课文) 授课内容 积累词语 1.[精神恍惚]精神: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心理状态。恍惚: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也作恍忽。文中为“神志不清”之意。 2.[模棱两可]比喻对一件事情的两方面都认为可以,表示没有明确的态度和主张。也作摸棱两可。模mó,摸mō。 3.[臭名昭著]昭著:显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4.[微不足道]非常藐(或渺)小,不值一提。 5.[不可逾越]不能超过。 6.[扰动]①动荡;骚动。②干扰;搅动。文中为“动荡;搅动”之意。 7.[恒常]恒:平常;经常,如:恒态|恒言|人之恒情。恒常:同义复用,文中为“平常;经常”之意。 8.[下泻]①(水流)往下流,如:下泻不畅|汇率一路下泻(此为比喻义)。文中的句子“股票市场下泻”。②腹泻。 9.[混沌hùn dùn]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②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文中为“模糊不清”之意。 10.[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 课文说明 作者简介:见注释① 内容提要:见[自读提示] 能力训练题 见课后三个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题,是为了让同学们透过生动的比喻,来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科学道理。 1.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即使知道了,它的“物理方程的解”也会出现混沌性质,不可能有确解。 2.“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终结就是死亡,再讨论时空问题,或者再问“在这‘之后’的事件”,已毫无意义。 二题,是为了让同学们提炼出作者所论证的一些观点及论据。 论据有两个: 1.“一个来自螺旋星系”,如果没有暗物质的引力作用,这些旋转的星系早就被甩开了。 2.“另一个论据来自于星系团”,这些星系团“成团地集中在一起”,其中个别星系运动速度非常高,若不是存在暗物质,“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 两种假说:1. “人择原理”:可能存在多个宇宙,只有那些接近临界密度的宇宙,才有我们这些“智慧生物”去问这个问题。2. “暴涨理论”:宇宙可能从一个微小的尺度暴涨到我们现在的临界状态。 三题,是为了让同学们注意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演讲辞的特点。 幽默风趣的语言: 1. “我比其它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表达效果:以揭示自己“自私”的心理表示幽默,同时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2.说古代的女巫“通常是被毒药或火山隙溢出的气体弄得精神恍惚的女人”。表达效果:说明女巫作预言需要借助于神秘的力量,语言夸张而带有讽刺意味。 3.“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表达效果:将“轮赌盘”的不确定性和“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的物理方程的解具有混沌性质一语说透,妙趣横生。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