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钱钟书 附:《辣椒》 (自读课文) 王了一 一、积累词语 1.数(shuò)见不鲜(xiān):数,屡次;鲜,指新杀的鸟兽。经常来的客人就不必宰杀禽兽加以款待。后用以指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感到新奇。也作“屡见不鲜”。 2.空中楼阁(gé):空中所见的楼台观(guàn)阁,即海市蜃楼。也比喻虚幻的事物或空想。 3.轻鸢(yuān)剪掠:鸢,老鹰。矫捷的雄鹰在空中迅速掠过。文中喻指读中国诗所用时间之短。 4.颦蹙(píngcù):皱眉头。 5.尖刻斩截:尖刻,(语言)尖酸刻薄;斩截,直截了当或坚决果断,不犹豫。文中指敏锐、深刻、直截了当。 6.不了了之:了,完毕、结束。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管,把事情拖过去,就算完事。 7.回肠荡气:形容文艺作品或声乐表演感人肺腑。也作“回肠伤气”,“荡气回肠”。 8.叫嚣(xiāo):大声叫喊吵闹。 9.自成风会:独自成为一种风格而聚成一派。 二、课文鉴赏 (一)作者与著述 钱钟书(1910——1998),字默成(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后又到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辑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解放前的著作: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的著作:《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围城》1947年5月初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1980年11月重印出版。成就卓著。《管锥编》1979年出版共四卷,一千二百多则。后多次再版。1991年6月第三次印刷,合补订本为五卷。这是一部内容浩瀚的学术巨著,至少包括了文、史、哲三方面,勾通中外,贯穿古今,博大精深,文彩斐然。 钱钟书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学者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者散文,或传播知识,或阐释某种观点,或评析人文伦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寓理于文,以知启人。 1.较强的知识性(即知性)。一般散文是指叙事、写景、抒情之作,其艺术效果主要是以情动人。而学者散文主要是说理和议论,其目的不在于“表情”,而是用以“达意”,它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2.极强的逻辑性。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三段论推理,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3.幽默风趣。学者散文的幽默风趣是高品味的,绝无插科打诨的俗气。 (三)文章结构 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组织结构,可分四部分。 1.(第一自然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 2.(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论述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提要: ①与西方诗歌相比较,“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的“早熟”也就付出了“早衰”的代价。 ②“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所以“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3.(第三自然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个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第三自然段),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篇幅短小,它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提要: ①与西方诗歌“篇幅愈短愈妙”的主张相比较,“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②韵律的要求“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但“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第二层(第四自然段——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富于暗示。 提要: ①中国诗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法国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恰恰符合。 ②中国诗人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都富于暗示。 ③“何处是”这个公式,中国诗较之西洋里应用更多。“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下落”,余下的只是“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第三层(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倒数第二自然段),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略写内容的比较。 提要: ①中国的“厚重的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这跟中国的语言的本质有关。 ②“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绝不是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③用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与英国诗人格雷和德国诗人歌德的诗相比较,论述“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和”。 4.(最后一个自然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提要: ①“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作品中是共同的)。 ②“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有个安顿归宿,对外国诗了解的越深;越能感受本国的诗,这就是“归宿”。 三、能力训练——雕精琢义 练习指导: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结合本文第一段,说说“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的意思。 (二)根据本文的有关内容,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体会比喻对表达句意所起的作用。 1.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2.梵文的《百喻经》说了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的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3.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头颦蹙。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参考答案](以上能力训练,都是文字表述题,措词不求一致,只要把握要点即可。以下答案仅作示范,供参考。)(一)理解此句的意思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句子,此句前有“假如……”,说的就是“不能尽职”的具体表现;此句后有“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根本原因。此句中的“他”指代“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这类人对本国诗作概论是不能尽职的。其原因有二:1.没法超越事物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即不能把握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2.也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即囿一于某一类、某一时的本国诗的鉴赏,失却了许多比较的对象。综合以上两点,因此,要“尽职”就要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二)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少变化,而且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百喻经》中印度愚人的故事,说明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超越常规的“高升”上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中国人的“聪明”(反语),强烈地讽刺了那种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而“流毒无穷”,尖锐地指出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袭下去。 (三)3.这三句话,运用了三个比喻。第一句用鞋子与脚互成的比喻,通俗而明确地表明了诗体与诗心的紧密关系,中国诗由于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第二句与西洋诗人相比较,突出中国诗人只是樱桃核的雕刻者,含有中国诗人写诗更加短小之意。第三句用“眉眼颦蹙”看得更远作喻,说明了“短诗”的艺术效果——意味悠远,收缩不妨碍延长。三个比喻不仅论理通俗明白,且将鲜明的形象融入诗论之中,阐明了中国诗“短而妙”的特质。 (四)4.这段文字暗讽那些固守中西本位文化而且对中西文化不懂装懂的人。用这样的一只“哈巴狗”作喻,含有戏噱(xìxué,嘲弄,引人发笑。)之意,给读者以幽默、风趣的感受。 四、综合训练题: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些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动摇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向《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节自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1.下面文字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 )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2.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 ││││ ││││││││││││││ 现象。 3.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有哪两方面的材料?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艺风气的同一现象中,常常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例如传统有“不肯变”的一面,又有“不得不变”的一面。文中第一段写了哪些这样的现象?(不超过60字) 答: ││││││││││││││││││││││││││││││  ││││││││││││││││││││││││││││││││  ││││││││││││││││││││││││││││││││  ││││││││││││││││││││││││││││││││  ││││││││││││││││││││││││││││││││  ││││││││││││││││││││││││││││││││ [参考答案](1.B。此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由于“传统不得不变”,那么说“破例”就是要变化,要改革,要改变旧例、常规。而“相机”是被动地顺应时机、形势的意思,它既不应是“把握时机”(A)或“因势利导”(D)那样的主动,也不是“等待时机”(C)那样消极,同时,“委曲求全”,“不拘一格”也明显与文意相悖。2.“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此题是要求找出比喻的本体。文中说“新风气”为“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就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并举出了中外两个例子作证,然后用“暴发户选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单就这句话来看,这个比喻应是借喻,找出本体,变成明喻就是“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就像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一样”,用这两个喻体就是为了说明本体所指出的当时的那种现象。“谱牒”“父亲”都有“渊源”的含义。3.①当时的理论;②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析。此题考查抽取转化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不难发现,题干中说的“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和文章第一段尾句“就容易了解作者周围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一致的,顺藤摸瓜,这一句的前半部分说“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正是题目要求回答的两方面的材料。①当时的理论;②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价。4.①文艺风气给作者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②文艺风气对创作的支配有着正负两个方面(或“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已限定答案是在文中第一段里,并且说明要找的是在文艺风气的同一现象中常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的信息材料。细读第一段,筛去那些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的文字,能够说得上是叙述文艺风气的“现象”,而且又是“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只有两处,就是第三句的“文艺风气给作者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它的范围”,和第五句通过转述列许登堡和圣佩韦的话提出的文艺风气对创作的支配有正负两个方面,或用列许登堡的说:“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 ) 《辣 椒》(自读课文) 王了一 一、积累词语 1.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2.啮(niè)食:啮,(鼠兔等动物)用牙啃或咬。文中意为啃、咬而吃。 3.佐食:犹“佐餐”,佐,辅助。下饭。 二、课文鉴赏 (一)作者生平简介 王了一(1900—1986),名王力,字了一。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小学毕业家贫失学,16岁起办过私塾。20岁到一李氏名门任教师,其家藏书很多,得以读书四年。1924年经亲友资助,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第二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留学法国,攻实验语音学。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先后在许多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山大学及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5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还是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 在五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王力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四十多种,论文近二百篇。他三十年代写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中国音韵学》,四十年代写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五十年代写的《汉语史稿》,六十年代写的《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和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著作,大都具有开创的性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创作也取得极大的成就。1942至1946年间写成了《龙虫并雕斋琐语》(散文集63篇)。他与发表“雅舍小品”的梁实秋,写《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出版)的钱钟书,同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 (二)文章内容提要(介绍有关辣椒的知识)1.关于辣椒起源的问题:作为食品,不知起源于何时。2关于辣椒起源的再推断:辣椒又名番椒,也许来自西番。3.对辣椒功能的阐述:据说,辣椒的功用,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4.对于辣椒,国人应当做的工作及其原因:在未向西洋人宣传之前,川滇黔湘的人应先向江浙闽粤及华北的人宣传。5.对辣椒独特性的介绍:懂得辣椒的宝贵。6.关于辣椒的联想:在激,不在诱。“刚者”的象征。此部分为结尾段,告诉人们辣椒不只与生活相关,还与民族精神相连。作者借写辣椒暗示了自己也愿意投身抗战的牺牲精神。 三. 能力训练:见课后练习第一题的三个小题. [参考答案] (一) 本题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首先是确定句中哪些字词“很有功力,很有讲究”,然后才好赏析。 1.“据说”“猜想”在使用上是很讲分寸的,表明有关“辣椒的功用”是耳闻,所引起的联想也不过是“猜想”罢了。这与“我不懂药性”也相吻合。句中的“输”字,表明辣椒的功用并不比胡椒差;“差”远不如“输”,“输”中有动感,表示“主动竞争”。 2.“幸”与“不幸”对举出现,嵌在一句里道出了辨证看世界的观念。“亦复如是”,简约而不失文气。前后两个分句,由一般言及个别,逻辑性很强。 3. 作者抓住“辣子”“辣货”的一字之差,用“亲之之意”和“远之之意”这两个短语对此,做出了学问,风趣地指出了川滇人与江浙人对辣椒亲疏好恶之不同。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